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中国第一帝都——咸阳

责任者: 张世民主编



    咸阳是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嬴渠梁(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在泾渭之交营建宫城,并迁都于此。因“地处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中经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五代,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直至西汉初年,这里作为战国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将咸阳解读为中国第一帝都是当之无愧的。嗣后,历经西汉、新、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到隋、唐,咸阳因毗邻京城长安,而被当作京畿之地和茔葬之野。宋明以下,咸阳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作为沟通中原和西部边疆的交通孔道,其军事战略地位仍然相当显著。如今,在西安——咸阳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框架下,一个具有重要经济战略地位的大都会城市带正在崛起,咸阳作为西安的后花园,它的建设和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咸阳境内的政区建置,始于夏代。商代,发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国。周代,以丰、镐为中心,周围分布有戈、秦等国。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在秦国全面建立了郡县政区体制。秦统一后,设内史管理都城咸阳,奄有整个关中地区。秦末,被项羽分为雍、翟、塞三国,号“三秦”。市区以西属雍,以东属塞。西汉在关中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郡,号“三辅”。市境属扶风、冯翊两郡,今长武一带属上郡。东汉迁右扶风郡治于槐里(今兴平市东南)。三国魏时属扶风、新平(郡治漆县,今彬县城西)和冯翊郡,两晋属雍州扶风(郡治池阳,在今泾阳县城西北)、始平(郡治槐里)、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长陵设咸阳郡。北朝时分属雍州咸阳、安定、北地三郡。唐属京兆府、邠州。五代分属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分属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分属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庆原府的邠州。元属陕西行中书省奉元路及其所属的耀州、乾州,省直属的邠州。明清属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后分属第十、二、七、九行政督察专区,北部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建国初,分属三原、邠县、咸阳分区,1950年合并为咸阳分区。1953年撤销咸阳专区,1961年复置,1968年改为地区。1983年10月撤销咸阳地区,设立咸阳专区,实行市管县体制。
    咸阳市位于关中平原中部,东经107°39′—109°11′、北纬34°9′—35°34′之间。南北长117—119公里,东西宽65—106公里。东邻渭南、铜川,南接西安,西与宝鸡、杨陵接壤,北与甘肃的庆阳、平凉毗连。下辖兴平市、秦都、渭城区及武功、乾县、礼泉、泾阳、三原、永寿、彬县、长武、旬邑、淳化十县。总面积10196平方公里,人口483万。每平方公里土地平均养育473人,人口密度较大。
    市境位于渭河地堑盆地中部,北邻鄂尔多斯地台,南接秦岭地槽。地貌类型为成层的河流阶地与黄土台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主要河流渭河由西向东流经市境南部,泾河自西北而东南穿越全境,形成泾、渭两大水系。嵯峨山、北仲山、九嵕山、五峰山等东西向山脉横贯中部,将市境分为南部关中平原和北部黄土高原两大自然区。南部地区土质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是主要粮油种植业基地。北部黄土台原沟壑纵横,温差较大,冬春略长,是主要畜牧业和林果业基地。北部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地矿资源,其中彬长煤带总储量约150亿吨,是发展能源工业的有利条件。
    咸阳市地处中国版图的腹心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就位于境内泾阳县。这里有中国西北最大的国际航空港——西安咸阳飞机场,有贯通东西两半球的亚欧大陆桥——陇海兰新铁路,有连接西安、咸阳与宝鸡、延安的高速公路以及环汉、唐帝陵旅游专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任何一位企望探访中国古代文明的观光客都不可不来这里。正如中央电视台对魅力咸阳所下的评语:“中国版图的圆心城市咸阳,早在汉唐以前,就完成了城市性格的塑造,先民开创的周秦雄风延续成后来的汉唐气韵。咸阳人热情诚实、明理诚信,崇尚一言九鼎,维持着城市的王者风范。”不登万里长城,等于没有到过中国;而不看汉唐帝陵,等于没有到过咸阳。惟有真正领略了“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秦帝国中枢建设指针,懂得秦人都城设计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沉雄大气的宽广襟怀,才算是探询到了中华古老文明的历史源头。秦汉帝国的崛起和建立,足以与世界西方的罗马帝国遥相媲美。如果说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明的宝贵遗产的话,那么秦、汉文化就是东方文明的珍贵宝藏。要体味东方文明的深邃内蕴,就有必要亲自到咸阳原畔来探古寻幽。
    咸阳作为中国文物资源大市之一,其文物品类之丰富、文物典藏之独特,号称举世无双。其主要特征,一是数量大,种类多,等级高。据文物部门统计,全市现存不可移动文物点2106处,其中古遗址825处,古墓葬783处,古建筑93处,石窟寺19处,石刻25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42处,其他文物点92处。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8处30个文物点,省级保护单位的95处,县区级400多处。全市各级文博单位共收藏陶瓷器、玉器、青铜器、金银器、石器、壁画等可移动文物5.5万余件。诸如淳化县史家原出土的西周大鼎,高122厘米,重226公斤,是目前已知西周青铜器中最大最重的圆鼎;茂陵陪葬墓出土的西汉鎏金马和北周孝陵出土的天元皇太后金玺,堪称国之瑰宝。二是帝陵多,等级高。据文物部门调查,境内现有历代帝陵27座,埋葬着28位皇帝。这些帝陵周围还分布着大量陪葬墓,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些帝陵全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其中以西汉帝陵和唐代帝陵最为集中和壮观。西汉11位皇帝,除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外,其余9位皇帝均埋葬于咸阳原上。自西向东依次排列的顺序是: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高祖长陵、景帝阳陵。其间还有王侯将相、皇帝国戚墓葬500余座。唐代18座帝王陵有一半在咸阳境内,横跨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四县,大多依山为陵,气势宏大,而且陪葬墓众多。自东向西依次为唐高祖献陵、唐武宗端陵、唐敬宗庄陵、唐德宗崇陵、唐宣宗贞陵、唐太宗昭陵、唐肃宗建陵、唐僖宗靖陵、唐高宗和周帝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其中昭陵占地30多万亩,陪葬墓180多座,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三是古遗址、古建筑较多,内涵丰富,保存完整。位于秦都区西南的尹家村遗址,是陕西省最大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型原始村落遗址,总面积约150万平方米。而位于长武县城的昭仁寺大雄宝殿,被认定为中国目前仅有的三座唐代大殿之一。四是时代和地域特征鲜明,序列性强。西周的青铜器、秦代的砖雕、西汉的陶器、陶俑、石刻和玉雕,唐代的石刻、三彩俑和墓室壁画,构成了完整的时代特点;而以秦咸阳城遗址为代表的秦文化区以长陵、茂陵为代表的汉文化区、以昭陵、乾陵为代表的唐文化区,构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五是石质文化数量大,品位高。汉武帝茂陵陪葬墓之一霍去病墓前,分布着16件大型汉代石雕群像,其中有12件是国宝级文物,“马踏匈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始凭证,被载入历史教科书;唐太宗昭陵石刻的杰出代表——“昭陵六骏”驰名海内外,“昭陵碑林”作为全国三大碑林之一,其气度之恢弘、撰书之大气,均为世所罕见。乾陵地面现有124件石刻文物,其中的无字碑、述圣纪碑和“六十一王宾像”,皆闻名遐迩。陕西省境内最大的石窟寺——彬县大佛寺,其体量之高大,气势之磅礴,也是石刻艺术中的精品。
    从秦人迁都开始的咸阳建城史,至今已有2350多年了。自古以来,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发生了无数威武神奇的历史活剧,涌现了无数引领风骚的英雄豪杰。勤劳勇敢、富于创造力的咸阳人民,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写下了不朽的华章。从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改革运动——“商鞅变法”,到大唐盛世走向历史深处的“马嵬事变”;从三原学派衮衮诸公重振关学,到维新思想家刘古愚拉下沉重的理学大幕;从一代代瘗埋地下鲜为人知的碑志风流,到活跃于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昆仑人物;从于右任领导靖国军奋起抗争到人民解放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所有这些林林总总的历史事件,前赴后继的风流人物,都是值得我们歌颂,值得我们纪念的。
    沧海桑田,辉古耀今。穿越漫漫历史的隧道之后,如今的咸阳人民正以弘扬汉唐精神为主题,与古都西安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经济协作,为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实现建设西安——咸阳大都会圈的宏伟构想而不懈努力。可以相信,咸阳的未来会更美好。

出处:三秦史话-咸阳史略/张世民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