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桥会盟退突厥
责任者: 张世民主编
626年6月,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玄武门发动兵变,迫使高祖李渊退做太上皇,由他登基称帝。时隔不到一个月,游弋于大漠南北的突厥便在割据于今陕北、内蒙古南部一带的梁师都的勾引下,趁势向唐朝发起大规模进攻。李世民为稳定政局施展了一套巧妙的政治策略,转战为和,与突厥会盟结好,堪称唐代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
是年七月,突厥颉利可汗领兵十余万,号称百万,沿六盘山南下,分两路进攻关中。一路由原州经渭州(今甘肃陇西县)、秦州(今甘肃秦安县北),指向陇州(今宝鸡陇县);另一路主力由原州经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进到邠州(今彬县),突入关中。因李世民忙于整肃内部,无暇顾及边防,致使突厥在攻取武功(今武功镇)和高陵之后,屯兵于渭北咸阳原,离长安仅二十余公里。
李世民面对这种危急局势,担心外敌兵临城下,内部有变,遂将唐军云集于渭水南岸,在长安北门外摆出一副决战的架势,实际上却步步为营,以谋制胜。他一面宣布京城戒严,令城中军民作好迎敌的准备;一面派大将尉迟敬德为泾州道行军总管,领兵北上抵御,又派长孙无忌和李靖领兵绕道奔赴邠州,设伏攻击突厥的后路。此为“邠州伏兵”。
八月,尉迟敬德深入敌后,于泾阳截击突厥,斩杀千余人,并活捉其大将阿史德乌啜。突厥经此一战,锐气大挫。是为“泾阳奏捷”。
颉利可汗依恃兵强马壮,不肯罢休,派大臣执失思力出使长安探测虚实,并扬言以百万雄师围攻长安,企图威逼唐朝投降。李世民针锋相对,断然将来使囚禁在长安北门,使颉利不摸虚实,举棋不定。这是“囚禁来使”。
唐太宗为显示唐朝的强大,同大臣房玄龄等六骑亲临便桥南岸,隔渭河与颉利可汗对话,责其背叛盟约(唐统一时受到突厥后援支持)的行为,晓以和战的利害得失。此即“隔渭对话”。
同时,唐朝大军由长安开往渭河南岸,旌旗蔽野,气势雄壮,使突厥军心大惊。此即“渭滨布阵”。
颉利可汗见唐军军容齐整,无隙可击,不敢轻率决战,要求讲和。唐太宗允许讲和,在便桥上与颉利会盟。颉利取得大批金帛,心满意足地引兵退去,唐朝转危为安。此即“便桥会盟”。
突厥退出关中,证明了李世民的策略完全正确。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在政局安定后,任命李靖、李勣、柴绍、李道宗、卫孝节、薛万彻等为行军总管,分六路出击,兵力共十余万人,在李靖统一指挥下大破突厥。次年捕获颉利可汗。颉利氏、执失氏入唐受到优待,成为唐朝望族,并享陪陵厚遇。
出处:三秦史话-咸阳史略/张世民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