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西学东渐

责任者: 张世民主编


    秦中自古帝王都。从长安出发,经咸阳西出敦煌,历来就是中西交通的重要枢纽。然而在明代末年,陆上丝绸之路早已阻绝,而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不断扩张,海上交通日渐繁忙。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来华人士多逗留于沿海地区,陕西却处于封闭之中。但自1625年春《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长安附近发现后,来陕参观碑石的西方学人络绎不绝,而泾阳人王征作为西学东渐首开风气的人物,恰好扮演了使传教士来陕的特殊角色。
    原来,明代万历、天启年间,欧洲传教士们以意大利耶稣会会士为主,借传播科学技术的名义,闯入闭关锁国的中国境内,并采用学习中国文化传统的方法,逐步打开了向中国传教的局面。在那些捷足先登的中国知识分子中间,既有南方的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也有北方的王征。王征,字良甫,早在登第出仕前,他就因多次赴京赶考,与那些在京城讲学的传教士建立了密切关系。
    1622年王征中进士时,年已52岁。他因爱好格物致知,且时常与利玛窦之流来往,遂受洗入教,取名斐理伯,成为北方知识分子中最早信仰天主教的一位。1625年,他邀请传教士为其母洗礼,在山西峰州传教的金尼阁应邀赴陕开教。金尼阁抵达三原后,因病滞留达半年之久,病愈后王征等人支持他在西安立堂设馆,这就是位于今西安市糖坊街的天主教堂。此时适逢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出土,金尼阁在王征陪同下造访此碑,遂成为欧洲传教士中得见碑文的第一人。从此,欧洲传教士来华必先参观此碑,研究此碑已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研究中一个不衰的话题。
    因王征素好科学技术,1625年金尼阁著成《西儒耳目资》一书之后,王征热情作序,并与之研讨,为之阐扬,敦请原吏部尚书、泾阳人张问达写序出版。这部书既是供欧洲传教士学习汉语言文字用的,同时也如刘半农所说:“该书是欧洲音韵学输入中国最早的一部书。”清初顾炎武著《音学五书》,恐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到此书影响的。
    同年,王征抵达北京,仍与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等人过从频繁。当他见到传教士们收藏的制器图籍时,遂以年迈之躯,不耻下问,敦请邓玉函口译,由他记录整理为《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一书,并于1627年在北京出版。史学家陈垣说:“今日工学诸译名,无不溯源于是书者乎!”
    嗣后,王征补为扬州推官,以廉劲驰名。后来因故罢官,遂归里治学。三原县令张缙彦请他传授方略,讲求战守之术,并制作了连弩活机、自行车、自飞炮等,以保卫县城。后来他又创立仁社,以赈灾济困已任,并著有《两理略》、《畏天爱人极论》等书,表明他是以宗教徒的身份进行社会公益活动的。
    王征的西学东渐活动,因李自成起义被中断,他亦自杀殉国了。然而,他关于西学东渐的一段言论至今对我们仍有启迪,这就是:
    学原不问精粗,总期有济于世;
    人亦不问中西,总期不违于天。

出处:三秦史话-咸阳史略/张世民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