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学派育英华
责任者: 张世民主编
宋明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中原政权常被来自边疆或域外的其它武装力量所侵扰,引起了中国思想界一些先驱者的反思,形成了理学思潮。地处西部的陕西也不断落伍,更加引起学人的沉思。三原学派作为关学的一个重要代表就应运而生。
三原学派的历史渊源是关学的鼻祖张载。张载身处宋夏陕西战争最激烈的地方,他的名作《西铭》成为每个传统士大夫的圣贤格言。他倡导的“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对生活极端困窘的人们,也具有一定的震撼力。到了元代,乾州状元杨奂(字紫阳)大力倡导打虎廉政,成为北播理学的重镇。
明代中叶,出身布衣的吏部尚书、三原人王恕,上承杨奂,不怕丢官杀头,倡导“言不顾利害,行不计得失”的正直政风,对弘治中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明史》评价说:“弘治二十年间,众正盈朝,职业修理,号为极盛者,(王)恕(之)力也。”他晚年辍政还耕,帮儿子王承裕手创三原宏道书院,遂使这一政风通过书院制度延递下来。后来,以他为思想旗帜,逐渐形成了一支崇尚程朱理学的三原学派。作为关中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成员还有马理、吕楠、秦伟、雒昂、张原、王之士、杨爵等人。
明末清初,当王夫之在湖南的瑶洞中将泾阳、三原一带概括为全国十大商业中心之一时,顾炎武千里迢迢赴陕考察,定居于华山脚下,对关中民风士习备极推崇;而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对三原学案辟了专秩,予以介绍。由冯从吾创始,中经王心敬、李元春续编,由三原清末著名学者贺瑞麟结撰的《关学编》,也将三原学派的重要思想人物作了系统绍述。
三原学派统序清楚,人物代出,是与宏道书院多次再版先贤著作,将明中叶形成的关学精神延续下来分不开的。到了近代,三原宏道书院成为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和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他们重新解释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人文主义精神,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培养出宋伯鲁、李岳瑞等一批维新人才。刘古愚作为新关学的终结人物,固然对这一思潮的传递产生了作用,而于右任、李仪祉、吴宓、范紫东等人在反省传统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思想方法,也与三原学派质直正派、学务精专的治学方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当然,从地域角度来说,三原学派的影响远远不限于理学领域。在文化领域,以弘治状元康海及进士王九思为代表的“前七子”倡导的古文运动,对近代吴宓继承和保卫中国文化传统有着一定的影响;而在经济领域,陕商同徽商、晋商一样闻名全国,其触角东向江淮湖扬,西达甘凉沙陇,南抵川贵,北达蒙疆,所形成的商业贸易路线亦名扬古今。至今,关中风情中仍有极其浓厚的传统色彩,从民风民俗中也可以分离出这种思潮的劫余产物,这对我们走出关中、走向世界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出处:三秦史话-咸阳史略/张世民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