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魏郑公

责任者: 张世民主编



    唐初名相魏征(580—643年),字玄成,系魏州曲城(一作馆陶)人。他自幼落魄,有大志向,贯通学术。隋末为道士,流落江湖间,追随农民义军领袖李密图谋发展。后因唐室强大,遂归顺之。魏征先为隐太子李建成的洗马官,曾力劝其早定大计,未料玄武门之变失败。太宗即位后,因其刚直反而倍受器重,拜为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
    原来,玄武门之变后,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部下皆躁动不安。魏征奉命出任黎阳地方官,遇到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等传送京师,遂力劝太宗采取宽宥政策。君臣之间上下情通,魏征以为机遇难得,遂尽其所思,先后奏疏二百余件,无不切合帝心所虑。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
    这时,有人毁谤魏征结党营私,经温彦博审查,并非如此。太宗让温彦博提醒他注意个人行迹,魏征却说“君臣同心,是谓一体”,自己没有必要束手束脚,不敢办事。他还自称甘做良臣,不做忠臣。原因在于良臣身落美名,能子孙传承,而忠臣己身不保,更难保君王。他讨论君臣明暗之故,谓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可说是专制制度下的民主呼声。
    贞观三年(629年),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太宗问他“大乱之后难于治理吗?”魏征说:“大乱之后易治,犹如饥饿的人容易填饱肚子一样。”当时每年判决死刑29人,每斗米三钱,真可谓是经济复兴,政治清明。不久,魏征检校侍中,晋爵郡公。太宗行幸九成宫,宫御驻足于围川宫下,仆射李靖、侍中王珪随后到达,下吏以宫人馆舍接待他们,太宗本拟严厉谴责。因魏征反对才搁置不问。贞观七年(633年),任侍中,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后又因病拜特进,知门下省事,得以参议朝政得失。魏征还通过吟诗弄文寻求寄托,所赋《西汉》诗末句云“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唐太宗认定这是以礼节规劝自己。
    贞观十三年(643年),因叛臣作乱,百姓饥荒,于是上书《十渐不克终疏》,言不及贞观初年者十条,而以“轻用民力”为最。太宗将此疏列于屏障,朝夕吟弄,并录付史馆,赐他黄金十万,骏马二匹。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死。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并称“魏征没,朕亡一镜。”魏征死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凌烟画像,陪葬昭陵。太宗作文于碑,虽仆蚀不辨,却也令人追怀。
    魏征一生善于谏诤,博览群书。著有《群书治要》及梁、陈、齐、周、隋等国史,因功封郑国公。其文集名《魏郑公集》。

出处:三秦史话-咸阳史略/张世民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