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12 来源: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
宝鸡市图书馆作为首批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部分馆藏珍贵古籍首次亮相就吸引了诸多观众的目光,慕名来展区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其中还有许多古籍爱好者来到现场,与我们的图书管理员互相交流古籍保护及相关专业知识。
本次古籍文献展受到了市级领导的重点关注。市委常委副市长曾德超、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勇超莅临现场,并就古籍保护与整理工作展开交流。武勇超指出,公共图书馆在做好古籍普查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古籍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尤其是在破损古籍修复方面要下功夫,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共享古籍保护科研成果,逐步提升全市古籍修复水平,更好地保护我市区域内的珍贵历史文献资料。
在展示区,特藏部负责人姚凌娟向前来参观的市民介绍说:“宝鸡市图书馆始建于1957年,现有古籍1167种,共12172册,绝大多数为明清版本。本次展出,我们遴选了部分馆藏珍贵古籍35部,173册,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均为国家二级古籍。此外,馆中珍藏的一道嘉庆年间的圣旨也是首次对外展出。”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展品里有哪些明清时期的“宝贝”。
明永乐十七年(1419)《大方广佛华严经》,距今已600年历史,至今仍保存完好。
明嘉靖三十六年自刻本《史记钞》二十卷, 2009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2013年入选第一批陕西省珍贵古籍名录。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新编古今事文类聚》、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宝鸡县志》、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铜鼓书堂遗稿》三部古籍入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1995年、2015年编辑出版的《宝鸡市图书馆古籍目录》,这是凝聚了我馆历代馆员的辛勤汗水和心血智慧,才得以彻底摸清馆藏古籍家底、各类分布情况及保存状态,积压多年的未编书也廓清面貌。
明嘉靖三十六年自刻本《史记钞》、 明万历三十二年《新编古今事文类聚》、 清乾隆五十七年《铜鼓书堂遗稿》获得的入选珍贵古籍名录的证书。
这是一道颁布于清嘉庆四年九月的圣旨,长2.6米、宽0.33米,由五色云锦的丝绸织成。接受圣旨的是翰林院侍讲张绶及其两位夫人,这道圣旨关乎张绶的官位升迁,对研究其生平经历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另外,圣旨上的字体秀润华美、雅正圆润,是典型的馆阁体,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近年来,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各古籍存藏单位和古籍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宝鸡市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多成果。据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统计,宝鸡市已有8家古籍收藏单位,内容包括经、史、子、集、丛,共计3480种、4万余册珍贵古籍已登记入册。同时,全市古籍保护工作经费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各存藏单位的古籍已全部更换函套、购置樟木古籍书柜120组。2015年,宝鸡市图书馆被省政府授予首批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6年,宝鸡市图书馆建立省内首家古籍数据库——宝鸡古籍典藏数据库,分两次完成古籍扫描222册、5万余页,实现了古籍再生性保护,进一步加强了古籍数字化管理与保护工作。
古籍文献不仅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来的重要文明成果,更是地域文化的源头活水、地方特色文化自信的基石。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更好满足广大读者对古籍鉴赏的需求,我们将进一步保护好、开发利用好优秀的古籍文献资源,加强古籍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古籍水平,全面提升古籍文献服务能力,为宝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宝鸡市图书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