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09 来源: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
——“传拓与雕版印刷”体验活动在陕西省图书馆举行
2018年9月28日,“第六届陕西省阅读文化节”盛大开幕。此活动旨在倡导全民阅读,推广国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营造书香社会,助推文化自信下的文化陕西建设。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国传拓技艺和雕版印刷技艺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省图书馆、省古籍保护中心在陕西省图书馆一楼扇形大厅举办了为期十天的“传承传统技艺 感知文化魅力——传拓与雕版印刷体验活动”,接待体验者传拓制作180余人次、雕版印刷9000余人次,宣传效果显著。
周云岳馆长带头体验雕版古籍书页 杨主任指导体验活动
9月28日上午,体验活动在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省图书馆馆长周云岳,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省图书馆副馆长张海翔带头体验雕版印刷古籍书页后拉开序幕。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杨居让带领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省馆历史文献部全体人员积极组织参与此项活动,节假日轮流值班。
林则徐《题杨太真墓》石刻
传拓和雕版印刷这两项技艺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是社会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人民大众获取和普及知识的重要媒介。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神秘的“存真术”,传拓技艺的发明具有重要意义,是印刷、摄影及其他技术不可取代的。运用传拓技法拓制出来的拓片,反映的是实物的原大原貌,经过数百年乃至上千年都墨如点漆。传拓技术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书法史料,法帖就是专门用于学习书法的最好范本。传拓技艺是用纸和墨及传拓工具将铸刻在器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捶印下来的一种方法,发明于魏晋南北朝,传承至今,为中华文化遗产的有序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传拓技艺源远流长,主要是通过“口传心授”方式加以传承延续。
雕版年画 先师孔子行教像 雕版古籍书页
雕版印刷是中国古人的重要发明,是一种具有突出价值且民族特征鲜明、传统技艺高度集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印刷史上向来有“活化石”之称。它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中国传统工艺,最终形成了这种独特的中国文化工艺,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是世界现代印刷术的最古老的技术源头,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突出贡献。上墨、匀墨、铺纸、印刷、起纸,在工作人员一对一地细心指导下,大家纷纷开始了自己的雕版印刷制作。
此次活动所选碑刻的内容是清道光七年(1828)林则徐《题杨太真墓》行草,所选雕版的内容是:明末胡正言《十竹斋笺谱》之兰竹图、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汪氏一隅草堂精写刻本《白香山诗长庆集》、孔子行教图、“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年画等,俱源于馆藏精品或寓意吉祥、大众青睐之物。
体验活动从9月28日—10月7日,为期十天。适逢国庆假期,图书馆读者流量大增,此活动吸引了众多读者参与体验。从年过耄耋的老者,到咿呀学语的孩童;从朝气蓬勃的在校学生,到质朴无华的清洁工人,都对此活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大家纷纷驻足观看、积极参与。有的家长闻讯专程带孩子前来参与体验,认为这是一种难得的亲身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方式。据统计,每一天的体验人数:拓片制作18人次、雕版印刷900人次,围观的读者流动量均在千人以上。看着白纸上瞬间印出了一张张美丽的图案、漂亮的文字,体验者的成就感和喜悦感溢于言表。看着拓包落到纸上,瞬间又在黑底上映出了一行行白色的文字,体验者又不由得发出了啧啧的惊叹声。有的体验者不仅对雕版、传拓兴趣浓厚,还对纸张、丹墨、工具、文字书写、雕刻工艺等兴趣有加,问询不断。可以说,此项活动让体验者在亲自操作体验中,真切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技艺的出神入化,对于参与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而言,无疑是一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传播,一定是以认知和亲身接触为起点,而后才能谈及传承和弘扬。作为公共文化的服务者和引领者,积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是我们的职责,以后,我们还会适时开展类似精彩活动,让读者有机会近距离触摸历史,感知文化,真正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原来,传统并未过时,文化就在身边。
体验活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