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目录

宋金寿 李忠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代序………………………………马文瑞(1)
    前  言…………………………………………………………………(1)
    第一编  工农苏维埃政权
    第一章  西北苏维埃政权的创建
    第一节  创建西北苏维埃政权的准备………………………………(1)
    一  革命以前,陕甘宁地区的社会和历史概况……………………(1)
    二  中国共产党组织在陕西的创建…………………………………(2)
    三  陕西各地党组织在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活动……………………(5)
    第二节  创建西北苏维埃政权的尝试………………………………(9)
    一  清涧起义在西北地区打响了对国民党反动集团的
    第一枪…………………………………………………………………(9)
    二  渭华起义开创了西北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历史
    …………………………………………………………………………(12)
    三  渭北农民起义中的苏维埃政权…………………………………(15)
    第三节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权的创建………………………………(18)
    一  原富耀革命委员会的成立………………………………………(18)
    二  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照金)的成立……………………………(23)
    三  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南梁)的成立……………………………(30)
    四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32)
    第四节  陕北苏维埃政权的创建……………………………………(35)
    一  红军游击战争的开展和红色区域临时政权的建立
    …………………………………………………………………………(35)
    二  县区乡革命委员会的普遍建立…………………………………(41)
    三  陕北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43)
    第五节  初创时期政权建设的特点…………………………………(46)
    一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46)
    二  苏维埃政权在斗争中发展………………………………………(47)
    三  初创时期政权组织的基本形式…………………………………(48)
    四  陕甘边区和陕北两个苏维埃政权建立的特点及其
    相互关系………………………………………………………………(49)
    第二章  西北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第一节  西北苏维埃政权建设的新阶段……………………………(52)
    一  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为建立统一的苏维埃政权
    奠定了基础……………………………………………………………(52)
    二  西北苏区新局面的开始…………………………………………(55)
    三  西北苏区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所在
    地………………………………………………………………………(57)
    四  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在瓦窑堡成立……………………(58)
    五  西北苏区各级地方苏维埃政府的调整…………………………(59)
    第二节  西北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全面发展…………………………(60)
    一  巩固区域苏维埃政权的进一步完善……………………………(60)
    二  新区苏维埃政权的相继建立……………………………………(61)
    三  第一个少数民族的自治政府……………………………………(63)
    第三节  西北苏维埃政权的最终巩固………………………………(65)
    一  西安事变和西北苏区的相对稳定………………………………(65)
    二  中共中央和西北办事处进驻延安………………………………(67)
    第三章  苏维埃政治制度
    第一节  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和任务…………………………………(69)
    一  苏维埃政权的由来………………………………………………(69)
    二  苏维埃政权的实质………………………………………………(71)
    三  苏维埃政权的根本任务和政策…………………………………(72)
    第二节  苏维埃民主制………………………………………………(75)
    一  苏维埃公民的政治民主权利……………………………………(75)
    二  苏维埃选举制度及其特点………………………………………(77)
    三  西北苏区的选举…………………………………………………(83)
    第三节  苏维埃政权机构……………………………………………(86)
    一  中央苏维埃政权机构……………………………………………(86)
    二  西北苏区的地方苏维埃政权机构………………………………(88)
    三  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的特点……………………………………(91)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93)
    一  党领导苏维埃政权的基本方式…………………………………(93)
    二  西北苏区党组织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94)
    第二编  抗日民主政权
    第四章  从工农苏维埃政权向抗日民主政权的转变
    第一节  争取国内和平,消除两个政权的对立……………………(99)
    一  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与国防政府的提出…………………………(99)
    二  民主共和国的决议………………………………………………(103)
    三  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两个政权
    对立局面的结束………………………………………………………(104)
    第二节  西北苏区的政权转变………………………………………(106)
    一  《陕甘宁边区议会及行政组织纲要》的制定及
    其基本特点……………………………………………………………(106)
    二  西北办事处改组为陕甘宁边区政府……………………………(111)
    三  撤销省的建制,重新划定边区行政组织………………………(114)
    四  国民政府行政院第三三三次会议决议…………………………(116)
    第三节  工农武装改编为抗日武装…………………………………(118)
    一  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18)
    二  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在延安成立…………………………………(120)
    三  地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边区保安队…………………………(122)
    四  苏区赤卫队改编为边区抗日自卫军……………………………(123)
    第五章  建设抗日民主的模范政权
    第一节  抗日民主的选举制度………………………………………(127)
    一  抗日民主选举制度的确立………………………………………(127)
    二  边区选举制度的基本特点………………………………………(128)
    第二节  边区的第一次民主选举……………………………………(130)
    一  边区选举委员会成立……………………………………………(130)
    二  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委员会提出的民主政府
    施政纲领………………………………………………………………(131)
    三  边区县级以下选举运动的开展…………………………………(132)
    四  边区议会议员的选举……………………………………………(135)
    五  民主选举的基本总结……………………………………………(137)
    第三节  边区第一届参议会…………………………………………(140)
    一  边区政府改议会为参议会的训令………………………………(140)
    二  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筹备………………………………………(142)
    三  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召开………………………………………(144)
    四  《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147)
    五  边区第一届参议会成功的意义…………………………………(150)
    第四节  边区第一届民选政府………………………………………(152)
    一  边区第一届民选政府就职………………………………………(152)
    二  全面实施《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152)
    三  廉洁奉公的抗日民主模范政府…………………………………(158)
    第五节  边区的政权结构及其职能…………………………………(160)
    一  边区的政权结构…………………………………………………(160)
    二  参议会的机构与职能……………………………………………(162)
    三  政府的机构与职能………………………………………………(164)
    四  边区高等法院的机构与职能……………………………………(171)
    第六节  中国共产党对边区政权的领导作用………………………(173)
    一  中国共产党对边区领导地位的形成……………………………(173)
    二  中国共产党对边区政权的领导方式……………………………(174)
    第六章  结束双重政权的局面,统一边区政令
    第一节  边区的统一战线区…………………………………………(178)
    一  统一战线区的出现………………………………………………(178)
    二  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区的工作方针…………………………(181)
    三  双重政权局面的形成……………………………………………(184)
    第二节  统一战线区的斗争…………………………………………(186)
    一  国民党旧政权支持和唆使各种反劫势力进行复
    辟活动…………………………………………………………………(186)
    二  《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189)
    三  既联合又斗争,保障人民的既得利益…………………………(191)
    四  清剿股匪,安定社会秩序………………………………………(193)
    第三节  击退军事“摩擦”,结束双重政权局面…………………(195)
    一  国民党顽固派挑起大规模的军事“摩擦”……………………(195)
    二  赶走专事“摩擦”的“县太爷”,任命边区新县
    长………………………………………………………………………(201)
    三  双重政权局面结束后的“摩擦”和反“摩擦”
    斗争……………………………………………………………………(203)
    第四节  把新区建设成统一战线的模范区…………………………(205)
    一  统一战线区开始“边区化”……………………………………(205)
    二  新区行政工作的方针……………………………………………(207)
    三  抗日统一战线的模范政权逐步建立,新区“边
    区化”基本实现………………………………………………………(212)
    第七章  建设“三三制”政权
    第一节  “三三制”政权……………………………………………(215)
    一  提出“三三制”政权的历史背景………………………………(215)
    二  “三三制”政权的实质…………………………………………(216)
    三  提出“三三制”政权的目的和意义……………………………(218)
    第二节  “三三制”政权在边区的实施……………………………(221)
    一  体现“三三制”精神的“五一”施政纲领……………………(221)
    二  贯彻“三三制”的边区第二次民主选举………………………(224)
    三  落实“三三制”的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
    议………………………………………………………………………(231)
    四  地方性的民主联合政府初步建立………………………………(240)
    五  “三三制”在县乡两级的进一步充实…………………………(242)
    第三节  “三三制”政权在边区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245)
    一  乡“一揽子”会…………………………………………………(245)
    二  吸收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参政议政…………………………(247)
    三  民主的新形式——非党民主人士座谈会………………………(249)
    第四节  实施“三三制”的几个问题………………………………(251)
    一  “三三制”政权内部的阶级关系和党派关系…………………(251)
    二  “三三制”的政治基础与共同纲领……………………………(255)
    三  “三三制”的选举………………………………………………(257)
    四  “三三制”的实施范围…………………………………………(259)
    五  “三三制”政权中的共产党领导………………………………(261)
    六  共产党与非党人士的民主合作…………………………………(264)
    七  边区实施“三三制”的意义……………………………………(267)
    第八章  精兵简政,健全政制,提高效能
    第一节  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278)
    一  边区财政的暂时困难……………………………………………(278)
    二  “精兵简政”的提出……………………………………………(280)
    三  毛泽东的评价……………………………………………………(282)
    第二节  边区的第一、第二次精兵简政……………………………(284)
    一  第一次精兵简政…………………………………………………(284)
    二  第二次精兵简政…………………………………………………(287)
    三  两次精兵简政的经验教训………………………………………(291)
    第三节  边区的第三次精兵简政……………………………………(292)
    一  第三次精兵简政的准备…………………………………………(292)
    二  西北局高干会与边区的整政……………………………………(294)
    三  《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的制定…………………………(296)
    四  第三次精兵简政的实施…………………………………………(301)
    五  第三次精兵简政的成果…………………………………………(306)
    第四节  精兵简政以后的新局面……………………………………(310)
    一  边区政制的进一步完善…………………………………………(310)
    二  边区政府工作制度的正规化……………………………………(313)
    三  密切了军政民关系………………………………………………(316)
    第五节  边区司法制度的完善与司法工作…………………………(317)
    一  司法组织体制和司法机关的逐步健全…………………………(317)
    二  司法法制的不断完善……………………………………………(321)
    三  司法工作的不断改善和加强……………………………………(324)
    四  马锡五审判方式…………………………………………………(327)
    第九章  边区政府的中心任务
    第一节  边区的两大任务……………………………………………(332)
    一  边区相对和平的环境……………………………………………(332)
    二  生产第一,教育第二……………………………………………(333)
    第二节  边区生产的大发展…………………………………………(335)
    一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335)
    二  军民兼顾…………………………………………………………(336)
    三  边区的大生产运动………………………………………………(339)
    四  提高自给能力,实现丰衣足食…………………………………(346)
    第三节  边区教育的大发展…………………………………………(351)
    一  国民教育的巩固和发展…………………………………………(351)
    二  实施“干部教育第一”的方针…………………………………(355)
    三  文教群英会和文教统一战线……………………………………(362)
    第十章  新民主主义中国的雏形
    第一节  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365)
    一  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走………………………………………(365)
    二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366)
    三  抗日战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
    分………………………………………………………………………(368)
    第二节  边区是实施新民主主义的模范区…………………………(371)
    一  实行抗日民主的政治制度………………………………………(371)
    二  贯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372)
    三  实施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政策………………………(376)
    四  建立和加强人民军队,保护人民,打击敌人…………………(377)
    第三节  边区政府是抗日民主的模范政府…………………………(378)
    一  抗战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战…………………………………(378)
    二  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379)
    三  惩治罪犯,保护人民,安定社会秩序…………………………(380)
    四  完善法制,实施法治……………………………………………(381)
    五  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的作风……………………………………(382)
    六  实施民族平等,扶助少数民族人民的发展……………………(385)
    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387)
    第三编  人民民主政权
    第十一章  从抗日民主政权向人民民主政权的转变
    第一节  两个命运和两个前途的斗争逐步展开……………………(391)
    一  民主联合政府的提出……………………………………………(391)
    二  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呼吁建立
    全国的民主联合政府…………………………………………………(395)
    三  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398)
    四  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的成立及
    其纲领…………………………………………………………………(400)
    第二节  建设模范的自治省区………………………………………(405)
    一  和平民主新阶段局面的出现……………………………………(405)
    二  边区第三次民主选举……………………………………………(407)
    三  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的召开………………………………………(414)
    四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418)
    五  边区第三届民选政府正式成立…………………………………(420)
    第三节  向人民民主政权转变的基本完成…………………………(421)
    一  全国内战爆发,和平民主新阶段局面的结束…………………(421)
    二  准备自卫战争和边区第三届政府委员会第二次
    会议的召开……………………………………………………………(423)
    三  人民民主政权和抗日民主政权的基本区别……………………(428)
    第十二章  全面战争条件下的政权建设
    第一节  边区政权由和平建设转向全面战争………………………(430)
    一  边区政府工作转向以战备为中心………………………………(430)
    二  边区进入全面战争状态,迎区政府撤离延安…………………(433)
    第二节  在全面战争条件下,边区政府的自身建设………………(436)
    一  适应战争的需要,改造政府机构………………………………(436)
    二  政府机关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438)
    三  战时的法制建设…………………………………………………(440)
    四  组织人民法庭……………………………………………………(442)
    第三节  一切服从战争,全力支援前线……………………………(444)
    一  动员参军…………………………………………………………(444)
    二  开展支前…………………………………………………………(445)
    三  领导游击战争……………………………………………………(449)
    第四节  老区政权的巩固和发展……………………………………(451)
    一  西北战场由内线防御转向外线进攻……………………………(451)
    二  老区政权恢复正常和机构的健全………………………………(453)
    三  边区参议会常驻议员和边区政府委员联席会议
    在绥德召开……………………………………………………………(455)
    四  坚持与民主人士的团结和合作…………………………………(457)
    五  边区政府回延安办公和政府工作的稳定………………………(461)
    六  医治战争创伤,恢复边区建设…………………………………(461)
    第十三章  向城市、向西北大区政权的发展
    第一节  新解放区的政权建设………………………………………(465)
    一  西北解放战争的新胜利和解放区的不断扩大…………………(465)
    二  新解放区人民政府的建立及其任务……………………………(466)
    三  新解放区政权建设的特点………………………………………(468)
    第二节  西北大区政权的初步形成…………………………………(470)
    一  陕甘宁暨晋绥两个边区的联席会议……………………………(470)
    二  《陕甘宁边区政府暂行组织规程》及其特点…………………(474)
    三  边区政府成为西北解放区的最高行政机构……………………(477)
    第三节  由乡村政权转变为城市政权………………………………(479)
    一  中国革命的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479)
    二  西安市军管会与人民政府的成立………………………………(480)
    三  边区政府南迁西安………………………………………………(482)
    四  西安市军管会的接管工作………………………………………(483)
    五  西安市各界人民代表会…………………………………………(485)
    六  《新解放城市暨各县召开各界代表会办法》…………………(487)
    第四节  西北大区政权的建立………………………………………(489)
    一  全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489)
    二  西北的解放与各省市军管会和人民政府的成立………………(491)
    三  西北军政委员会的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结束………………(492)
    结束语
    一  边区政权建设的历史地位………………………………………(496)
    二  边区政权建设的历史条件和特点………………………………(498)
    三  边区政权建设的基本经验………………………………………(502)
    四  边区政权建设中的思想和作风…………………………………(505)
    五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边区政权的性质…………………………(507)
    六  边区政权与国民党政权的关系…………………………………(508)
    七  边区政权建设的历史意义………………………………………(510)

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宋金寿 李忠全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