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三 抗日统一战线的模范政权逐步建立,新区“边区化”基本实现

宋金寿 李忠全

    
    没有民意机关,不能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权。在新区没有民主的传统,又不能一下子建立真正的民意机关,所以召开了临时参议会。这种临时参议会,是从原来的专制制度到民主制度的转折和过渡形式。
    在新区集中的绥德警备区和陇东分区,先后召开了分区一级的临时参议会。
    绥德警备区临时参议会的参议员是由抗日党派、各抗日民众团体和地方驻军选派的,另有一部分由专员公署和各县政府聘请,共75名,其中有共产党参议员17名,国民党参议员9名,以及各县的开明绅士,如绥德的安文钦、刘绍庭、霍子乐、张哲卿,米脂的李鼎铭、姬伯雄、杜瑞兰(女),清涧的师道成、惠仁齐,吴堡的樊一平、王国宏,葭县的任文林、杜嗣尧等。
    1940年7月28日至8月4日,绥德警备区临时参议会在绥德召开,出席会议的参议员60多名,边区政府代表谢觉哉亲临会议指导。会议首先以不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了临时参议会的正副议长,张秀山当选为议长,安文钦当选为副议长。然后,会议在正副议长的主持下,正式召开。会上,绥德警备区专员王震(兼)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总结了三年来保卫河防的战斗和四个月来的政府工作,提出了会后的施政方针,以“创造模范的抗日民主政权,团结全警区人民巩固河防,保卫陕北,保卫边区,保卫西北,争取抗战最后胜利,与建立三民主义的新中国”为施政的总则。会议通过了王震的政府工作报告及提案60余件,交政府和有关部门贯彻执行①。
    绥德警备区临时参议会的召开,是绥德警备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新起点。
    同年9月18日至26日,陇东分区②临时参议会在庆阳召开,50多名参议员出席了会议,边区参议会副议长张邦英亲临指导。大会选举刘仲邠(当地士绅)为议长,段德彰为副议长。会议听取了专员公署专员王维舟、副专员马锡五的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了“三七”减租和废除1939年底以前的欠租等的决议③。
    在绥德警备区和陇东分区临时参议会召开前后,1940年5、6月间,绥德、吴堡、清涧三县进行了正式选举。选举产生了新的保甲长、联保主任和县长。而陇东的庆阳、合水则成立了临时政府委员会。政府委员会的成员由各抗日党派,民众团体推选和政府聘请组成,县长兼政府委员会主席。合水县的临时政府委员会由33人组成,包括共产党员、国民党员和非党进步人士,以及赞成抗日的地主、富农和商人。镇原县成立了临时参议会,制定了施政方针。以后新区各县都陆续成立了过渡性的民意机关——临时参议会,或临时政府委员会。
    1941年5月至10月,边区进行了第二次三级民主选举。各新区也都进行了选举。在选举过程中,改变了保甲制度,保甲改为行政村和自然村(相当于甲),联保改为乡,在政制上与边区老区一致。这次选举正式成立了各级参议会,并选举产生了各级行政长官,新区的抗日民主政权,至此奠定了新民主主义的坚实基础,新区在政权建设上的“边区化”也就基本完成。从此,边区在政制和政令上得到了完全的统一。
    ①  参见《记警备区临时参议会》,载1940年9月19日《新中华报》第4版。
    ②  1940年7月,边区政府规定将庆环分区和陇东合并,称陇东分区。
    ③  参见《陇东临时参议会闭幕》,载1940年10月13日《新中华报》第3版。

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宋金寿 李忠全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