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边区实施“三三制”的意义
“三三制”在边区的全面实施把边区的政权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三三制”政权的建立,协调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调动了各党各派无党无派和各界人士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了抗日力量。“三三制”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组织形式,赋予社会各阶级、阶层、党派及无党派人士以说话、办事的权利。党外人士,尤其是中间人士,一旦参加了政权机关的工作,就要说话、办事,而且必然要反映他们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观点、意见和要求。由于利害关系的不同,必然会出现政策的分歧,以至争执,等等。这是正常的,有利的。因为它有助于共产党人了解实际,实行照顾各方面的政策,推进民主政治,从而达到团结全体人民,共同抗日,共同建设边区的目的。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党外人士说话、办事,比共产党一党说话、办事,更有说服力和号召意义。例如,在边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身为地主的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和边区参议会副议长安文钦,以身作则,减租减息,对于其他地主的减租减息,具有更好的效果。“三三制”的实施,推动了边区各界人民的抗日和民主运动。
第二,为其他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表率。由于边区的特定历史条件和环境,即原是苏维埃根据地及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又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实施“三三制”政权更彻底,形态更完备。从1940年起,首先在绥德、陇东、富县等统一战线区试行“三三制”。1941年5月颁布“五一”施政纲领,随即在全边区开展了“三三制”选举,成立了“三三制”的县乡两级政府,11月召开了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选举产生了“三三制”的边区政府。边区自下而上普遍地建立了“三三制”政权。这一切,为其他抗日根据地提供了经验,树立了榜样。
第三,促进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在民主问题上,国内一直存在着两条不同的路线: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全国人民,一直要求国民党改革政治制度,取消“一党专政”,容纳各党各派,实行民主政治。但是,国民党顽固派实行反民主的路线,坚持“一党专政”,限制“异党”活动,取消人民的民主、自由。边区建立了“三三制”政权,实施民主政治,给人民以民主、自由的权利,也为全国提供了榜样,为大后方的人民和各民主党派争取民主、自由指明了方向。1944年,当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全国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以后,在大后方形成了一股民主运动的浪潮,一致要求国民党结束“一党专政”,改组统帅部,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把大后方的民主运动推向高潮。
综观边区“三三制”政权建设的全局,不难看出,“三三制”在边区的实施,把边区的政权建设推进到一个成熟的阶段,成为全国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典范,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