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三 实施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政策

宋金寿 李忠全

    
    边区的文化教育,首先是抗日的民族文化教育。边区政府倡导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精神。在《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中规定,“高度的发扬边区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反对一切悲观失望、妥协投降的倾向。”边区政府在实际工作中把抗日的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在一切文化教育工作中,无论是国民教育、干部教育、还是社会教育,第一位的是抗日的政治教育。通过抗日的政治教育,增加边区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激励人民的抗日斗志。边区政府进行各种形式的政治动员,并把抗日的政治动员转变为抗日的实际行动,如参加抗日的军队,支援前线,做好拥军优属工作,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等工作中去。
    边区的文化教育又是科学的文化教育。边区政府在文化教育中,尊重科学,反对封建迷信。边区政府“奖励自由研究,尊重知识分子,提倡科学知识,欢迎科学技术人才”(《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0年,边区成立了自然科学研究院和自然科学研究会,开展自然科学研究,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并把科学研究同军事技术、生产实践和改善人民的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为了破除封建迷信,促使边区人民的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向着科学和进步的道路上发展,边区开展了“科学大众化”的活动。其中,最突出的宣传医学卫生常识,反对巫神的斗争。由于文化落后,封建迷信观念影响着边区的广大群众,有病不去求医(边区也缺医少药),而去拜巫神。边区政府大力培养医护人员,组织医疗队下乡,宣传医学卫生常识,为群众治病防病,破除封建迷信,铲除为害群众的巫神。
    边区的文化教育又是大众的文化教育。边区文化教育的主要对象是边区的民众,亦即广大的工农兵群众,以及他们的干部。文化教育的一切设施,各类学校、民教馆、图书馆,以书报等多种形式,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干部教育,以及夜校、读报识字组、半日校、冬学等等,都是为了广大工农兵,而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文化教育的内容也是为工农兵所需要的。
    在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的指导下,边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有很大的发展,成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模范。

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宋金寿 李忠全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