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模范村建设
1943年11月26日,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议长高岗在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总结关中、陇东、延属、三边分区的劳动竞赛情况,表扬了这些地区涌现的模范劳动英雄和劳动模范村,并特别号召“劳动英雄要成为团结和推动一个村一个乡群众生产的核心和旗帜”①。劳动英雄吴满有率先响应这个号召,将吴家枣园的模范生产经验,推广到整个二乡使之成为模范乡。更多的劳动模范、劳动英雄也纷纷表态,决心将个人的生产经验推广,要把自己的村子建设成为模范村,已经成为模范村的,则表示要将自己所在的乡建设成为模范乡。1943年后,边区模范村建设进入高潮,更多的生产计划被制定出来,更多的生产决心刊登在报纸上。如陈德发响应吴满有的号召,把安塞四区三乡变为模范乡②;延川拟创造11个模范村③;安塞劳动英雄大会提出创造57个模范村;④张振材则在劳动英雄大会上提出1944年的生产计划:包括将本乡城壕村创造成模范村;开荒375亩,增产细粮93石;修水利100亩,全村做到耕一余一等共十一条计划。⑤
随着边区模范村建设的推进,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模范村,如生产模范村、文化模范村、卫生模范村、盐运模范村、纺织模范村、移难民模范村、调解模范村等具有特色模范村,边区农村呈现出新的面貌。
生产模范村 最早获得生产模范村称号的是绥德县郝家桥村,这个村没有一个人不参加生产劳动,连少年儿童也参加拦羊、拾粪。在自己的土地上,他们具有高度的生产热情,充分使用每一件劳动工具。⑥之后出现了安塞县马家沟、华池县城壕村、定边县马坊掌村、新宁县辛家沟村、延长县贺家庄等不同形式的生产模范村。
一是组织全村大变工。安塞县马家沟在1943年春创办模范村初期,将全村21户中14户连人带牲畜都一并组织起来。⑦变工队持续了一个春天,经过变工,全村的成绩与去年相比,不论是种地数目还是开荒数目以及给地上肥的次数,较之上一年均有大幅提高,特别是这年全村劳动力与上一年相比还少了4个全劳动力和5个能参加生产的老汉。夏天锄草,全村又组织了一个扎工,一个变工,全部劳动力再次组织起来,使得1943年的川地都锄了三遍,山地均锄了两遍,提高了庄稼的收成。秋收时再次变工,总共60天就将全部的庄稼收打完毕,比往年快了许多。在制定1944年生产计划时,仍提出要把全村的大变工再提高一倍。华池县张振才领导的城壕村也是于1943年组织了全村的大变工,将全村的人口、土地、牛牲、农具都作了统计,以便更为合理的组织变工生产。⑧
二是组织纺织运盐。边区政府基于运盐的重要作用,号召群众于农闲时组织运盐。安塞县马家沟的陈德发首先将自己的3头牛驴都出发运盐。并且出钱买帐篷,全村总共26头牲口就去了20头,这个运盐队来回25天,除了盐本和零用,总共赚了10万元。⑨此外,大生产运动调动了妇女的生产热情,她们几乎个个都会纺纱织布,更有妇女甚至和男人一样上山劳动。马家沟的妇女能劳动的几乎每家一人,共有21人,还有18人会纺纱,4人已会织布、织毛褐子,14户农户中有13人在农忙时会上山生产。⑩
三是发展副业。1943年马家沟全村出产梨果,有果树的9家人买布交公盐代金而有余;全村计划植树500株,实际植了1500株;菜蔬计划1万斤,结果收了2万斤;羊也增加了,除了猪和鸡因闹瘟没有完成计划。(11)除此之外,生产模范村都注重制订生产计划,具体到每家每户,并且会进行村与村之间的竞赛,以提高劳动热情。
运盐模范村 延安市北区杨家湾、延安县柳林区马科峪,在组织村民运盐中因组织得法,获利较多,被评为运盐模范村。马科峪村村民大多是从边区产盐区盐池一带迁来,即把运盐视为可靠的金饭碗,加之近年这些农户生活日渐富裕,家家户户养驴饲马,运输力大力发展,纷纷走上了这个理想的生活钱。(12)开始杨家湾有人认为是“支差”,但在看到本村运输队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后,纷纷加入合作社。延安《解放日报》陆续报道了边区农民运盐的先进事迹:“吴旗今年开荒两万亩,运盐三万驮,脚户刘生海将受奖”;“三边专区奖励盐民英雄李文焕,去年产盐两万驮自动多出公粮”;“吴旗二流子改悔自新,刘生海成为运盐模范,党政帮助下一年增加牲口八头”;“志丹运盐工作大进步,拥有牲口千二百头,合作运盐为主全年运盐两万驮”,类似的报道层出不穷。如侯学林的运盐运输队最初时只有4头牲口,而到第四次运盐时已达42头,第一次运盐获净利12560元,第四次除去意外损失的5万元仍获净利79840元。在侯学林的带动下,马科峪半数以上农民参加运盐,杨家湾村民也不甘落后,运盐成为这两个村农闲时的重要经济来源,后来受到政府的褒奖。
纺织模范村 延川县城区六乡赵家沟妇纺小组,是全县的模范纺织小组,全村13名妇女都是生产积极者,1943年上半年纺棉花156斤,织布78丈。7月30日,全村妇女又召开大会,决定在旧历七月一月内领花55斤,可纺成线52斤,每斤以600元计,可生产1.12万元。该村男子听到后高兴地说:全村全年负担连公私盐在内才8500余元,婆姨们这一次赚的钱就超过此数两倍半以上。邻村男子听了也动员自家的婆姨纺线织布,增加家里的经济收入。(13)1943年上半年以来,定边县、盐池县两县原有会纺妇女26人,半年内即扩大143人,共有169人。从4月到7月3个月间,共纺毛线2526斤,都被各工厂收购,总得工资约23万余元。(14)定边县政府发放妇纺贷金10万元,造纺车400辆,解决了妇纺运动中的实际困难。还组织了妇纺大竞赛活动,奖励了11名模范纺妇。
卫生模范村 延安市北郊乡乡长高文亮在提出竞赛口号时说,“毛主席领导咱们丰衣足食,生活过美了,现在他又要我们讲卫生,要做到‘人财两旺’。”他举例黑龙湾有11个婆姨,养了67个娃娃,死掉的就有45个,存活的22个中,还有两个病着,这就叫“财旺人不旺”。“财旺人不旺”与边区群众生活不讲卫生有很大关系。高文亮主持召开村民大会,号召大家挖茅厕、垃圾坑,不喝生水,拆洗被子,并首先从自己家里做起,进而帮助其他村民和乡里的其他村子。原来卫生较差的延安市北区杨家湾,在他的帮助下也开始转变了,每家窑内的各种用具及被子衣服都放得非常整齐;常洗脸、洗澡、洗衣服;被子都拆洗过,苍蝇经常打;锅台擦得黑圪油油,地下和窑洞壁都打扫得白圪生生。大人小孩都不喝生水,每天家里女人做饭时就打下一盆开水,有的烧些绿豆汤,不吃死牲口肉,衣服洗得白是白蓝是蓝,成为乡里的卫生模范村。(15)还有固临县南庄村、新宁县五区一乡窦家湾村,也是有名的卫生模范村。
调解模范村 绥德四直沟村曾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在333个村民中经常发生不可调解的纠纷。郭维德被选为村主任和荣获调解模范后,替村里人处理了大小70多个纠纷。有时邻村处理不了的纠纷,也请他调解。在郭维德的带领下,村里安排了12个移民,改造了16个“二流子”,全都参加了生产。村里除了做小生意的,全都参加了变工队。妇女成立了合作社,个个纺织,还连娃娃们都发动起来,每天早上检查懒汉。村里成立了6个识字组,经常给大家读报纸,讲时事。四直沟村成为人人早起,家家沤粪,丰衣足食,和睦愉快的模范村。(16)1943年5月19日,延安《解放日报》刊登了绥德县延家川二乡张家村“村民公约”:“一、全村人,勤生产,丰衣足食,生活美满。二、不吸烟,不赌钱,人人务正,没个懒汉。三、不吵嘴,不撕斗,邻里和睦,互相亲善。四、多上粪,仔细按,人畜变工,大家方便。五、秋翻地,锄四遍,龙口夺食,抢收夏田。六、婆姨们,多纺线,不买布匹,自织自穿。七、多栽树,多植棉,禾苗树木,不许糟践。八、识字班,好好办,不误生产,又把书念。九、抗工属,优待遍,吃得又饱,穿得也暖。十、公家事,认真干,公粮公款,交纳在先。十一、生产事,议员管,服从检查,接受意见。十二、好公约,要实现,谁不遵守,大家惩办。”这些新公约,既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也反映了老百姓日常生活发生了新的变化。
1944年8月,毛泽东与吴满有谈边区农村建设时,提出边区的农村要在几年里做到:每家余一年粮,拴一犋牛,抚育一百棵树,建一个厕所,掏一口井,每人还要识1000个字,而且每乡要有一个合作社,一个铁匠铺,一个民办小学,一个医务所,一个秧歌队……大家都过丰衣足食、健康快乐的生活。(17)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边区不少地方都基本实现了目标。
①1943年12月11日延安《解放日报》。
②1943年12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
③1944年1月31日延安《解放日报》。
④1944年2月22日延安《解放日报》。
⑤1944年1月3日延安《解放日报》。
⑥1943年3月22日延安《解放日报》。
⑦1944年1月2日延安《解放日报》。
⑧1944年1月3日延安《解放日报》。
⑨1944年1月2日延安《解放日报》。
⑩1944年1月2日延安《解放日报》。
(11)1944年1月2日延安《解放日报》。
(12)1943年9月27日延安《解放日报》。
(13)1943年8月13日延安《解放日报》。
(14)1943年9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
(15)1944年6月30日延安《解放日报》。
(16)1945年1月9日延安《解放日报》。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