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二、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从1947年7月开始,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标志着中国革命已经进入新的高潮时期,为了彻底打败国民党蒋介石,夺取全国胜利,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扩大会议(史称十二月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能够到会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以及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的主要负责人,以及中央部分部、局的负责人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彭德怀、贺龙、林伯渠、张宗逊、习仲勋、马明方、叶剑英、张德生、甘泗淇、王维舟、李井泉、王明、谢觉哉、李维汉、赵林、李涛。
    中共中央为这次会议召开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毛泽东用很大精力起草会议主题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周恩来、任弼时广泛收集情况,准备资料,分别对军事形势、土改情况作了深入的研究。会前,从12月7日至24日召开预备会议,与会者分政治、军事、土改3个小组,对有关问题交换意见,毛泽东还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书面报告发给大家讨论。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书面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深刻分析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形势,对于中共目前阶段所要解决的军事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以及党组织整顿问题,都作了明确的说明,是整个打倒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时期内,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带纲领性的文件。《报告》分析国内形势时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一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国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匪帮的反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覆灭的道路,推进了自己的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胜利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①
    为了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实现“打倒蒋介石”的目的,《报告》总结了人民军队的作战经验,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②。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是打歼灭战,“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③。每一条中都贯穿着打歼灭战的思想,既是人民解放军在同国内外敌人长期作战的经验中产生的,也是新的战争形势下的产物。十大军事原则使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指导思想更加系统化,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时期的重大发展。
    由于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经在望,新中国的诞生已为期不远,中共需要在全国人民面前鲜明地宣布新中国的基本经济纲领。《报告》明确宣布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④《报告》指出:“垄断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⑤。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胜利后的一个长时期内,还是必须允许它存在,并且按照国民经济分工,还需要它们中一切有益于国民经济的部分有一个发展。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消灭的对象,只是封建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只是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不是消灭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⑥。《报告》还阐述了新中国的经济构成和党对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新中国的经济构成是:国营经济,这是领导的成分;由个体逐步地向着集体方向发展的农业经济;独立小工商业者的经济和小的、中等的私人资本经济。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必须紧紧地追随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总目标。一切离开这个总目标的方针、政策、办法,都是错误的”⑦。
    关于土地改革,《报告》总结了抗战胜利以来土地改革的经验,阐明了土地改革的方针是:“依靠贫农,巩固地联合中农,消灭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的封建的和半封建的剥削制度。”⑧并强调在土地改革中必须注意两条基本原则:“第一,必须满足贫农和雇农的要求,这是土地改革的最基本的任务;第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⑨
    关于统一战线工作,《报告》指出,中共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是:“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个统一战线,现在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广大、都要巩固。而“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之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⑩
    关于整党工作,《报告》指出,随着党的组织的发展壮大,党的地方组织,“特别是在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方面所存在的成分不纯和作风不纯的问题,则没有获得解决。”“这个任务如果不解决,我们在农村中就不能前进。”(11)毛泽东还指出:“解决这个党内不纯的问题,整编党的队伍,使党能够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完全站在一个方向,并领导他们前进,是解决土地问题和支援长期战争的一个决定性的环节。”(12)
    十二月会议还讨论了解放区在土改和整党中出现的“左”的偏向及纠正的办法。会议总结在不同形势下“左”右倾错误产生的历史根源,指出反对党内“左”的和右的倾向,应依照具体情况决定方针。在目前革命胜利发展的形势下,“左”倾已成为主要问题。会议研究制定了纠正土地改革和群众运动中“左”的偏向的几项具体措施,这些政策,后来毛泽东在他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一系列指示和所作的讲演报告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对于十二月会议的重大意义,毛泽东做过这样的评价:这次会议是一次很成功的会;20年来未解决的革命力量在斗争中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在胜利发展的形势下,我们的工作虽然还有严重的缺点,困难还很多,但都是可以解决的。这次会议所制定的政治、经济纲领,比《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中提出的纲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3)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25页。
    ②十大军事原则即:“(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5)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8)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9)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7—1248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7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33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33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34页。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35页。
    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30页。
    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31页。
    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37页。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32页。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33页。
    (1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694页。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