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二、瓦窑堡会议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确立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陕北后的两个月,在军事上取得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西北根据地的“围剿”;在政治上妥善处理了陕北“肃反”,克服了西北苏区的危机,团结了苏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在组织上健全了各级机构;在物质上初步解决了部队的给养问题,从而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家”。时至1935年12月中旬,国统区又传来了北平学生的“一二九”反日游行示威的消息;同共产国际中断了一年多的联系恢复了,尤其张浩向中共中央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关于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使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博古、王稼祥等中共领导人,更加情绪高昂,精神振奋。大家一致认为,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共中央有必要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科学的分析,制定出适合新情况的政治路线和战略方针。几位中央主要领导共同商量,决定召开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专门研究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问题。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城内的田家院张闻天住所召开政治局会议。出席和列席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李维汉、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张浩、邓颖超、吴亮平、郭洪涛等。会议由张闻天主持。会议根据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特点,讨论并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完满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会议还讨论军事战略问题、全国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方针问题。
    会议首先由张闻天作关于政治形势和策略问题的报告,并由张浩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制定《八一宣言》的经过。而后与会者进行了讨论。由于认识的差异,讨论中围绕民族资产阶级有没有可能抗日的问题,发生了争论。毛泽东在发言中,分析国内各阶级、阶层对抗日的态度,明确提出民族资产阶级在亡国灭种的关头有参加抗日的可能,甚至连大资产阶级营垒也有分化的可能。我们要从关门主义中解放出来,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关于军事问题  12月23日,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军事战略方针的报告和结论。他首先分析了当前国内政治形势的特点: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独占中国和红军的胜利。提出1936年的军事部署是:“正确估计敌我力量,准备对日直接作战,扩大红军,发展游击队及白军工作。”他归纳了14条作战指挥的基本原则,包括:“反对单纯防御,实行积极防御;在内线作战中,一般的是后发制人;波浪形的发展,反对冒险主义;又要打又要走,没有固定战线;争取技术的提高;反对不让敌人寸土的办法,大踏步前进后退;集中兵力于一个方面;要有充分的休息;要有充分的战斗准备;统一指挥下,依照情况分工指挥;战略方针去指导战役战术方针等。他提出:准备六个月后,打到山西方面去。要在战略上扩大战果。号召全党学习军事,一切服从战争。”①当天,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在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形势下,党的总任务是“以坚决的民族战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党的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猛烈扩大红军”。作战指挥的基本原则是:“战略防御时,要执行积极防御,执行后发制人;战略进攻时,既要反对机会主义的估计不足,努力为扩大战果而奋斗,又要反对冒险主义,要适可而止,波浪式的发展,有阵地有后方的发展。运动战是基本原则,主力红军大踏步进退是不可避免的需要的。主攻方向放在东面的山西和北面的绥远,先渡过黄河东征山西,再视情况北进。”②
    关于政治问题  12月25日,会议通过由张闻天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决议》首先指出,当前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正准备并吞全中国,把全中国从各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变为日本的殖民地”③。在这种形势下,一切不愿当亡国奴、不愿当汉奸的中国人的唯一出路,就是“向着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汉奸卖国贼展开神圣的民族战争”。《决议》认为,民族革命的新高潮推醒了工人阶级和农民中的落后阶层;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知识分子已转入革命;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许多乡村富农和小地主,甚至一部分军阀也有对革命采取同情中立的态度以至有参加的可能。因此,“民族革命战线是扩大了”④。党应该采取各种适当的方法与方式,去争取这些力量到反日战线中来。《决议》明确指出,在地主买办阶级营垒中间,也不是完全统一的,党也应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利于抗日民族解放斗争。对于日本帝国主义与其他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也应采取这样的策略。《决议》指出,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应当是下层的,而且应当是包括上层的。党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⑤《决议》重申,统一战线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
    关于党的组织建设问题  《决议》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强调必须反对在发展党组织中的关门主义倾向,扩大与巩固党,并对过去长期存在的过分强调党员出身的“唯成分论”提出了批评。决议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应该大量吸收先进的工人雇农入党,造成党内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一切在民族革命与土地革命中的英勇战士,都应该吸收入党,担负党在各方面的工作”。由于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与殖民地,农民分子与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常常在党内占大多数,但这丝毫也不减低中国共产党的布尔什维克的地位。决议明确提出:“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坚决奋斗,是党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社会成分是应该注意到的,但不是主要的标准。应该使党变为一个共产主义的熔炉,把许多愿意为共产党主张而奋斗的新党员,锻炼成为有最高阶级觉悟的布尔什维克的战士。”“党不惧怕某些投机分子的侵入,党用布尔什维克的政治路线与铁的纪律,去保证党的组织的巩固。党不惧怕非无产阶级党员政治水平的不一致,党用共产主义教育去保证提高他们到先锋队地位。”⑥
    《决议》还指出:为了把党变成伟大的群众党,党的干部坚固地团结于党的领导机关周围,是有决定意义的。党必须大量培养干部,使成千上万的干部到各方面的战线上去,在实际斗争中学习和锻炼,这样,才能适应新的大革命的需要。
    关于人民共和国适应抗日要求的政策  为了适应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决议》规定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同时改变不适应抗日要求的部分政策。主要是:
    关于改变对富农的政策问题  《决议》指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改变对待富农的政策。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之部分外,不问自耕的与雇人耕的,均不没收。乡村中实行平分一切土地时,富农有与贫农中农分得同等土地之权。”⑦亦即对富农的土地和财产,除封建剥削部分外,采取保护政策。
    关于对工商业政策的规定  《决议》指出:要“用比较过去宽大的政策对待民族工商业资本家。在双方有利的条件下,欢迎他们到苏维埃人民共和国领土内投资,开设工厂与商店,保护他们生命财产之安全,尽可能的减低租税条件,以发展中国的经济。在红军占领的地方,保护一切对反日反卖国贼运动有利益的工商业”⑧。
    《决议》最后号召“全党及其干部为坚决执行党的策略路线而斗争。把统一战线运用到全国去,把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建立起来,把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变成全民族的国家,把红军变成全民族的武装队伍,把党变成伟大的群众党”⑨。
    瓦窑堡会议是从十年内战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变时期中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表明中共中央克服了长征前一段时期内“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它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来贯彻共产国际决议,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80—381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81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31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34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36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49页。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42页。
    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42页。
    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50—551页。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