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召开
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革命由全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艰苦奋斗的历史时期,进入到“巩固国内和平,争取民主权力,实现对日抗战”的新阶段①。在中国革命进程和国共两党关系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关头,为了使全党明确认识当前的形势、任务以及党的政策、策略,做好迎接重大转变的思想准备,中共中央于1937年5月至6月,先后在延安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当时称苏区代表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白区工作会议。
1937年5月2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在延安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苏区、国民党统治区和红军中的党组织的正式代表218人,列席64人。这是一次人数众多、代表性广泛、意义重大的会议。张闻天致开幕词,毛泽东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政治报告和《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结论,博古作《组织问题》的报告,刘少奇、朱德等作专题发言。毛泽东在政治报告和结论中,着重论述了以下几个问题。
关于目前局势与党的任务和方针,毛泽东指出:“由于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国内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而产生的国际关系和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形成了目前形势的新的发展阶段。”②毛泽东认为:“中日矛盾变动了国内的阶级关系,使资产阶级甚至军阀都遇到了存亡的问题,在他们及其政党内部逐渐地发生了改变政治态度的过程。这就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我们的统一战线是包括资产阶级及一切同意保卫祖国的人们的,是举国一致对外的。”③毛泽东估计到:国内矛盾虽已变为次要和服从的东西,但依然存在,需要适当地调整,这就是还要提出民主政治、改良生活等方针的由来。从一二九运动开始的中国革命新时期的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争取国内和平;从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开始的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争取民主。这些都是走上全国性对日武装抗战的过渡阶段。毛泽东批评了那种由于片面地或表面地看问题而形成的否认国民党已开始转变的“左”倾观点,指出这种观点看不见旧阶段的结束和新阶段的开始,因而不敢提出新任务,不敢前进一步。
关于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三位一体”的任务,毛泽东指出,为了巩固和平,实现抗战,必须具备一个必要的条件,即争取民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结论不是回到“停止内战”或“争取和平”的旧口号,而是前进一步,提出“争取民主”的新口号,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和平,才能实现抗战。他批评那种认为“强调民主是错误,仅仅应该强调抗战”的看法,指出:“抗战需要全国的和平与团结,没有民主自由,便不能巩固已经取得的和平,不能增强国内的团结。抗战需要人民的动员,没有民主自由,便无从进行动员。”“中国真正的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任务的完成,没有民主是不行的。”④所以,必须实行下列两方面的民主改革:第一,将政治制度上国民党一党派一阶级的反动独裁政体,改变为各党派各阶级合作的民主政体;第二,保障人民的言论、集会、结社自由,包括释放政治犯、开放党禁等。⑤
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毛泽东告诫大家:“使无产阶级跟随资产阶级呢,还是使资产阶级跟随无产阶级呢?这个中国革命领导责任的问题,乃是革命成败的关键。”⑥离开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能建立,和平、民主、抗战的目的就不能实现。无产阶级怎样通过它的政党实现政治领导呢?毛泽东提出:第一,根据历史发展进程,提出基本的政治口号和为实现政治口号的动员口号,作为全国人民一致行动的具体目标;第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发挥自己的无限的积极性,成为实现政治口号所提出的任务的模范;第三,在不失掉确定的政治目标的原则上,建立、巩固和发展与同盟者的关系;第四,共产党队伍的发展,思想的统一性,纪律的严格性。⑦
关于干部问题,毛泽东指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要自觉地造就成万数的干部,要有几百个最好的群众领袖。这些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他要求党的干部“不要自私自利,不要个人英雄主义和风头主义,不要懒惰和消极性,不要自高自大的宗派主义”,而应当“是大公无私的民族的阶级的英雄”,“这就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党的领袖应该有的性格和作风”。⑧
关于党内民主和维护党的团结问题,毛泽东提出要“依靠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去发动全党的积极性”,强调“在新时期,集中制应该密切联系于民主制。用民主制的实行,发挥全党的积极性。用发挥全党的积极性,锻炼出大批的干部,肃清宗派观念的残余,团结全党像钢铁一样”。⑨
这次会议通过了毛泽东的报告,批准了从遵义会议以来中央的政治路线,为迎接全国抗日战争的到来,在政治上、组织上做了重要的准备。
①张闻天:《迎接对日直接抗战伟大时期的到来》,见《解放》第1期,1937年4月24日出版。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2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3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6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6—257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2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2—263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7页。
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