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共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
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后,为了推动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争取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以多种方式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建议和方案,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影响、推动和督促国民党改变政策,真正实现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和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组织动员全国民众,实现全面抗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
中共中央长江局统战工作的开展 1937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武汉组织长江局,统一领导南方各省党的工作,发展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抗日运动。同时组织中共代表团,负责与国民党的联系和谈判,继续推动国民党的改革和进步。其后,两个组织对内为中共中央长江局,对外称中共代表团。王明、周恩来、项英、博古、董必武、叶剑英、林伯渠为成员。王明为书记,周恩来为副书记。
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河南等省以及东南分局和新四军的党的工作。长江局成立后,迅速恢复和建立各地党组织,大量发展党员,积极领导以武汉为中心的抗日救亡运动。长江局除设组织部、宣传部和党报委员会外,还有民运部,先后建立了职工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委员会,负责领导各方面的群众救亡工作。在武汉,出版公开的党报党刊及其他抗日书刊,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同时,完成新四军的组建工作,指导新四军出动皖南、苏南和皖西抗日前线。在湖北的七里坪、汤地和河南的竹沟举办训练班,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培养了一大批干部,并在敌后广大地区组织起若干支抗日游击队。在长江局的领导和组织下,大批青年积极参加抗日斗争,仅河南就有1万多名城市工人、学生、革命知识分子到乡村开展救亡工作,参加抗日游击战争。长江局还向延安输送了一大批知识青年。
1938年1月,国民党政府决定改组军事委员会,设立政治部,并邀请中共领导人周恩来等担任副部长,郭沫若出任负责宣传工作的第三厅厅长。第三厅在周恩来、郭沫若的领导下,团结聚集了一大批致力于抗日民主运动的进步文化工作者,开展对敌、对国外的宣传,先后在武汉成立的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全国歌咏协会和全国战时教育协会等,成为以共产党员为领导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也是中共在国统区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阵地。
设立八路军驻国统区办事机构 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后,根据国共谈判达成的协议,国民党同意共产党和八路军在西安、南京、武汉、太原、兰州、重庆、迪化、广州、长沙、贵阳等地设立八路军办事处。这些办事处既是中共和军队的办事机构,也是在国统区开展统一战线和群众工作的重要场所,通过各种形式与国统区的各界人士进行广泛的接触,推动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发展。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由于医疗器械和药品十分缺乏,周恩来指派在张学良身边工作的中共代表刘鼎在西安设立秘密交通站。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秘密交通站改为半公开的红军联络处,由叶剑英主持工作,李克农、张文彬、李涛先后担任秘书长。主要任务是发展东北军、西北军、红军三位一体的联络团结工作,促进国共两党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早日建立。卢沟桥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8月,红军联络处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是中共和八路军在国民党管辖区西安设立的公开办事机构,也是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中成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办事机构。抗战初期,西安办事处开展的主要工作有:一是发展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中共在国统区的影响。办事处多次协助中共陕西省委发动西安群众抗日救亡运动,通过在西安地区建立的20多个抗日救亡团体,还经常接待全国各地来西安进行抗日演出的文艺团队,1938年3月由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来陕演出,就是由西安办事处负责接待安排的。西安办事处还开设了《解放》周刊分销处,同时承担武汉、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的销售工作。二是做好国民党上层统战工作。西安办事处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多次联络驻陕国民党军政要员与中共代表会面和接触,为巩固陕西各界团结抗日的新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采购运输重要物资,保证八路军和陕甘宁边区的物资供给。西安办事处具体负责采购任务的工作人员近百人,下设仓库、兵站、汽车队等。八路军的经费、服装、医疗卫生用品、弹药等大多由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经理科领送和采购。当时延安的工农业生产资料、原材料、生活用品、文化办公用品等,相当部分也是由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经理科采购供给的。四是为抗战接待和转运大批人员。据有关资料统计,抗战时期大约有2万多人经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安排进出延安,人员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第一是中共中央及各地、各级党政军领导同志;第二是八路军、新四军调防的指战员、“抗大”等延安高校毕业到敌后去工作的学员干部等;第三是国内知名人士、外国友人以及海外华侨;第四是爱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和各界青年等。期间,中共和八路军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叶剑英、邓小平、林伯渠、董必武等曾多次留驻办事处并指导工作。
八路军南京办事处 1937年8月成立,以博古为中共中央代表,叶剑英为八路军代表,李克农为办事处主任。办事处代表中共中央和八路军继续同国民党当局谈判,与部分国民党上层人物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在联络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下山组编新四军,营救被国民党关押在南京的共产党人出狱,恢复与建立长江流域和华南各地的中共组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南京八路军办事处在其存在的短短3个多月中,还积极宣传中共抗日救国纲领和八路军战绩,进一步推进中共在国统区的统战工作,接待投奔延安的进步青年和失掉党组织关系的党员;联系国民党政府相关军事部门为八路军争取军饷和军用物资;采购、运输陕甘宁边区和八路军缺乏的军需民用物资;搜集有关日本的政治和军事情报等。1937年11月下旬,由于日军逼近南京,八路军南京办事处分批撤往武汉。
八路军太原办事处 1937年3月,彭雪枫(化名彭雨峰)以中共中央代表身分到太原,于新满城西街30号设联络站,对外称“彭公馆”。8月,改称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彭雪枫兼任办事处主任。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领导人常在此活动,并举行过重要会议。中共山西地下省委机关也在此办公。办事处曾营救王若飞等出狱。11月初太原沦陷前夕,办事处迁往临汾城郊刘村镇。1938年2月下旬撤销。为继续保持与阎锡山的联系,1938年8月起,在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设立办事处(地址先后在山西吉县和陕西宜川秋林镇等地),王世英任处长。1945年8月,办事处撤回延安。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 1937年10月成立,次年10月迁湘。由于中共中央于1937年12月在武汉成立中共中央长江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就在中共中央长江局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武汉办事处作为中共中央长江局的办事机构,具体开展统战工作、党的组织建设和地下工作、人员和物资转运工作等。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在中共中央长江局负责的南部中国各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已不仅限于一个具体的办事机构。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在中共中央长江局的直接领导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据原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处长钱之光估计,经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介绍护送去延安和从延安派往武汉后又派往各地去的各类干部,多达7000人以上。这些经过延安各类学校培训的干部,很多人日后成为革命军队的骨干或科技界、文化界的精英。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 1937年6月,红军在兰州建立联络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联络处更名为八路军驻甘肃办事处,彭加伦任处长。1938年2月,伍修权任处长,谢觉哉为中共代表。办事处成立后,宣传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输送各界人士到延安,指导和创建了大批进步团体。尤其在营救和收容西路军被俘与失散人员、协助中共甘肃省工委扩大中共地下组织、承担通向苏联国际交通线上的人员接待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八路军新疆办事处 陈云、邓发、滕代远和周小舟根据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在征得新疆地方实力派盛世才同意后,于1937年10月在迪化设立八路军新疆办事处,办事处利用盛世才与蒋介石集团的矛盾,仅用5年的时间,就使新疆在各方面发生了变化,成为稳固的抗日大后方。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 1938年11月建立,后来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多次到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指导工作。办事处设立期间,在对桂系开展统战工作、筹运抗日物资、迎送中共重要过往人员、领导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办事处奉命撤销。
八路军重庆办事处 武汉失守前,周怡等在重庆市机房街70号设立八路军重庆通讯处。日军占领武汉以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1939年1月,八路军重庆通讯处改为办事处(兼新四军办事处),钱之光任处长。办事处设有电台及经理、文书、运输、总务、机要等科,出版和发行《新华日报》。5月,机房街70号被日军飞机炸毁,办事处主要机构迁至化龙桥附近的红岩嘴,同时为周恩来等在曾家岩50号设立办公点,对外称“周公馆”。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后,秘密设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内,国民参政会中共代表团也在这里办公。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任务则是进行与国民党政府军事当局进行联络,争取八路军的后勤供应和动员发动民众抗日。
设立新四军驻国统区办事机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后,南方各地的红军游击队在与国民党当局谈判达成协议的同时,为了保持与国民党当局的联系,督促协议的实施,联络分散的红军游击队下山改编,在靠近国民党地方政府的城镇设立了各自的办事处。新四军正式组建后,这些办事机构均称为新四军驻各地留守处、通讯处、联络站或办事处。在河南有新四军第八团竹沟留守处,在湖北有新四军第四支队七里坪留守处,在湖南有新四军桂东沙田留守处,在江西有永新黄冈、都昌、瑶里等留守处,在福建有宁德、崇安、龙岩白土留守处等,在浙江有新四军驻温州办事处、新四军驻浙江(丽水)办事处等。
新四军驻国民党统治区的各办事机构,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军政当局保持联系的合法渠道,也是共产党对国民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进行统战工作的基地。武汉办事处在周恩来、董必武等的指导下,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解释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共商抗日救国大计,推动他们同情、支持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南昌办事处通过召开座谈会、招待会等形式,邀请国民党江西军政要员、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向他们阐述共产党的抗日救国纲领,征询共同抗日政策。竹沟留守处在中共河南省委统战委员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对国民党驻军的统战工作,争得了国民党内民主派和地方实力派的同情和支持,团结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知名人士,从而有力地遏制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活动,维护了国共合作和长期抗战。
在国统区办刊、办报 1937年8月,周恩来和国民党代表谈判时,提出中共创刊《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并进行了筹备工作。1937年12月11日,《群众》周刊作为在国统区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在武汉出版。潘梓年、华岗、章汉夫、许涤新、戈宝权等先后担任《群众》周刊的主要负责人。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武汉出版发行,是中共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党报。中共通过《新华日报》这一特殊的形式,积极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争取广大民众支持,成为战斗在“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毛泽东赞扬《新华日报》如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是党领导下的又一个方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