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生产运动的缘起和指导方针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军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财政经济上日益困难。为坚持持久抗战,陕甘宁边区留守部队开始倡导生产自救,从事种菜、养猪、烧炭等生产活动,以减轻人民负担,改善战士生活。在试办取得经验之后,中共中央就将这一经验推广到一切部队、机关、学校。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中共中央秘书长、财政工作部部长李富春作题为《加紧生产,坚持抗战》的报告,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克服困难”的号召,发动边区军民开展生产运动。
1941年,由于日伪军的疯狂进攻和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封锁,边区的财政经济发生了极大的困难,粮食、油盐、被服、药品、经费都很缺乏。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抗日斗争就无法坚持。国民党顽固派以为共产党的困难是不可克服的,他们每天都在等待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塌台”。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认为,克服困难,必须从边区和敌后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状况出发,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这种生产运动是全根据地内实行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大规模的生产运动,是包括一切公私军民男女老少,绝无例外的群众运动。
大生产运动的发起与边区群众负担过重也有关系。由于边区财源的紧张,使得边区政府不得不把税收和缴纳的救国公粮负担转移到了群众身上,甚至“把老百姓搞得相当苦,怨声载道,天怒人怨”①。1941年6月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讨论征粮问题。天正下着大雨,会议室突然遭到雷击,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被电击死。事后一个农民便说:老天爷不睁眼,咋不打死毛泽东?保卫部门要把这件事当做反革命事件来追查,被毛泽东制止了。这个农民的话引起了毛泽东的深思:群众发牢骚不满肯定有原因,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做错了什么事,应该调查清楚。后来毛泽东谈到这件事时说:“一九四一年边区要老百姓出二十万石公粮,还要运输公盐,负担很重,他们哇哇地叫。那年边区政府开会时打雷,垮塌一声把李县长打死了,有人就说,唉呀,雷公为什么没有把毛泽东打死呢?我调查了一番,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征公粮太多,有些老百姓不高兴。”“迫使我们研究财政经济问题,下决心搞大生产运动。”②
大生产运动中,中共中央在总结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工作和生产建设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先后作出发展生产的一系列指示。毛泽东在领导大生产运动的过程中,撰写了一系列著作,如《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组织起来》《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游击区也能够进行生产》《论军队生产自给、兼论整风和生产两大运动的重要性》等,对大生产运动的基本方针政策作了系统的阐述和总结。
为了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一方针,毛泽东批评了当时存在的两种错误观点。一是批评片面强调财政工作,不注意发展经济,不注重开辟财源,单纯企图以收缩必不可少的财政开支去解决财政困难的错误倾向。他指出,这是一种保守观点,持有这种观点的同志,不懂得财政与经济有着密切联系,不发展经济是不可能解决财政困难的。不去切切实实地发展经济而只是在财政收支上打算盘,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二是反对空叫发展,盲目地要求建设重工业,提出大盐业计划,大军工计划等不切实际的倾向。他提出,这是一种“左”倾冒险主义观点,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这种观点完全不适合当时抗日根据地的环境,即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的、被敌人分割的、而又是游击战争的农村环境。如果按照这种错误主张行事,不但不能解决当时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困难,而且会加深这种困难。因此,毛泽东主张从实际出发,发动和组织军队、机关、学校和人民群众自力更生,开展生产运动,以求解决边区政府的财政困难,满足军民必不可少的物质需要。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提出的边区经济与财政工作的总方针,既反映了大生产的目的和基本经济规律,也保证了大生产运动发展的正确方向。
“公私兼顾”和“军民兼顾”是发展生产的基本原则。敌后抗日根据地有政府、部队、学校的公营经济,有合作社经济,有广大农民和个体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有资本主义经济,还有地主经济。当时,除对地主经济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加以削弱、限制其发展外,其他各种经济都应兼顾,既要发展公营经济,又要发展民营经济。毛泽东指出,在财政工作中,要反对不顾军队和政府的需要,不顾抗日战争的需要,片面强调减轻人民负担的所谓施“仁政”观点;要向广大群众说明,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人民是应当负担的,使人民群众懂得这种负担的必要性。同时,又要反对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而不顾人民的困难,不管人民生活的“竭泽而渔,诛求无已”的错误观点。“在财政经济问题上,应以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帮助农民增加生产,然后以百分之十的精力从农民取得税收。对前者用了苦功,对后者便轻而易举。”③只有先解决“救民私粮”的问题,然后才可以解决“救国公粮”的问题。实行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的方针,就可以在发展公营和民营经济的基础上,既满足政府和军队的物质需要,又减轻人民的负担,使民力得到休养。这样,才能有力地支持长期的抗日战争。
发展生产,必须以农业为主。“大规模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而以农业为主体。”④组织起来,实行集体互助,是开展大生产运动的一项重要政策。所谓组织起来,就是把一切人民群众的力量,一切部队、机关、学校的力量,一切男女老少的全劳动力和半劳动力,只要是可能的,就统统动员起来,组织成为一支劳动大军。在经济上组织群众的重要形式,就是根据自愿和互利的原则成立合作社。除农业生产合作社外,还有综合性合作社,运盐合作社以及手工业合作社。
在大生产运动中,中共中央号召一切部队、机关、学校、必须于战争条件下自行种菜、养猪、打柴、烧炭、发展手工业和部分种粮,分别不同情况,达到粮食和办公用费的自给、半自给和部分自给。实行军队、机关、学校自给,既可以克服困难,改善生活,使广大指战员、干部、教员身强力壮,提高战斗力和工作效率,又可以减轻人民的负担,从而进一步取得人民的拥护,以便支持长期战争,争取最后胜利。
在大生产运动中,中共中央还决定实行首长负责,自己动手,领导骨干与广大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指示各地各级党组织,成立生产委员会,作为大生产运动的领导机构。并要求把最积极、最有经验的干部,调到生产委员会中去工作,要求党的主要负责干部,参加生产委员会,担任主任或委员。同时,强调从实际出发领导大生产。中共中央具体负责领导生产运动的李富春反复指出,生产工作一定要从盲目走上自觉,为了实现自觉生产,必须大力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哪些是自己这个地方可以干的,哪些是这里不可以干的,哪些是有效的生产,哪些是无效的生产。同时,中共中央还号召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认真学习经济工作。“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我们要战胜日本侵略者,除其他一切外,还必须努力于经济工作,必须于两三年内完全学会这一门”⑤。“各级党政军机关学校一切领导人员都须学会领导群众生产的一全套本领。凡不注重研究生产的人,不算好的领导者。一切军民人等凡不注意生产反而好吃懒做的,不算好军人、好公民。一切未脱离生产的农村党员,应以发展生产为自己充当群众模范的条件之一。”⑥
中共中央关于大生产运动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解决了发展生产和抗日战争的关系,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关系,农业和工业、商业的关系,集中领导和分散经营的关系,革命全局的利益与集团利益、个人利益的关系,调动了各方面积极因素,为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有力地促进了大生产运动的蓬勃发展。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04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0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11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11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4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