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二、大生产运动的广泛开展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展开。边区政府根据中央有关的方针、政策,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生产,要求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并号召种植经济作物,特别是纺织原料。许多部队和机关发展以自给为目标的农、工、商业,边区部队在“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鼓舞下,开展了南泥湾、槐树庄、大风川、葫芦河等地的屯田大生产运动。
    1941年3月,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率领下,开进灌木丛生、野兽出没、人烟稀少、荆棘遍野的南泥湾。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从旅长到公勤人员,随军家属,全部投入大生产运动。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开垦了万顷良田,创造了“粮食堆满仓,稻谷翻金浪,猪牛羊肥壮,鱼鸭满池塘”的动人景象,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改造成为“陕北的好江南”。1941年,全旅开荒1.12万亩,收细粮1200石,达到粮食自给1个月,经费自给78.5%。1942年,开荒种地2.68万亩,收细粮3050石,达到粮食自给3个月,经费自给达到92.2%。1943年就做到了“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分钱”,达到了粮食全部自给,经费自给。到1944年,全旅不仅实现吃用全部自给,而且达到“耕一余一”,每年向人民政府交纳公粮1万石,三五九旅在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基础上,还发展工业、手工业、运输业和商业。新建的纺织厂,不仅能织普通土布,而且能织格子布、花布。1942年,全旅已经做到每个战士每年供给两套单衣,一套棉衣,两双袜,两双单鞋,一双棉鞋。1943年,旅长王震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中共中央西北局赞扬第三五九旅是“发展经济的前锋”。
    陕甘宁边区的其他留守部队也展开了大生产运动,并取得可喜成绩。1943年,陕甘宁边区留守部队(不含三五九旅)开荒21.5万亩,收获细粮3万石①;1942年,边区部队的生产自给率已达到82%。
    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领导人也带头参加生产劳动。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亲手开荒、种菜,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参加劳动。周恩来带头学习纺线,他参加中央直属机关的纺线比赛,以优异的成绩被评为“纺线能手”。朱德除直接领导部队的生产运动,给部队勘察土地,规定任务,督促检查外,还亲自在王家坪的八路军总部前开荒种地。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铭也制定了个人生产计划。
    各级领导人以身作则的动人事迹,鼓舞了广大军民。边区的机关、工厂、学校也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当时的情景是,日夜都有动人的景象,黎明时分,成群结队的人们,已荷锄扛镢上山了,登高一望,到处都是挥汗如雨的垦荒者。夜晚,一孔孔窑洞的灯火却亮了起来,万家灯火与点点繁星交相辉映。白天生产,晚上工作,几乎成了所有机关单位的常规;紧张、忙碌,是边区各部门的共同作风。辛勤的劳动获得了丰硕的成果。1941年和1942年两年中,军队和机关学校因自己动手发展生产所获得的收益,解决了他们所需经费的大部分。由于军队、机关、学校的生产自给,群众的公粮负担逐年减少。1941年边区农民所交公粮,占总收获量的13.85%,1942年降为11.14%,1943年再降为10.16%。
    在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部署下,边区的群众大生产运动也广泛开展起来。当时边区的农民大部分是分散的个体生产者,有些还受着地主的剥削。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的主要办法,就是在实行减租减息之后“把群众组织起来”,即组织农民实行生产劳动互助。
    陕甘宁边区农民实行集体劳动互助的组织主要是变工队和扎工队。“变工”即换工,是农民相互调剂劳动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人工换人工;牛工换人工或人工换牛工;牛工换牛工;集体养牲口;生产技术上的换工。大家在生产技术上互助,取长补短。“扎工队”一般由土地不足的农民组成,除内部相互变工互助外,主要是组织起来集体出雇于需要劳动力的人家。
    大生产运动以前,农民的生产互助合作社,一般还处于自发状态。大生产运动开展以后,发展到有组织的自觉状态。1942年,延安为了完成8万亩的开荒任务,利用民间的互助形式,组织了487个扎工队,另外还吸收了4939个好劳动力,参加集体生产。这次组织起来的劳动力,占全县劳动力的三分之一以上,在20天中,开荒46442亩,完成开荒任务的58%,初次显示了互助合作、集体生产的优越性。1942年12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号召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发展农民的集体劳动。于是,在陕甘宁边区以及敌后根据地掀起了一个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大生产热潮。据不完全统计,1943年,组织在各种互助组中的劳动力,占全边区劳动力总数的24%,比过去增加了四五倍以至20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边区政府还发放贷款,提倡精耕细作,采取改进农业生产的措施,实行奖励政策等。特别是为了保证粮食和棉花产量不断增长,边区党和政府提倡扩大种植面积,实行奖励开荒的办法。除粮食外,政府还作出了一些规定,如种植棉花者3年不交公粮;试种者全免公粮,如有损失,政府负责赔偿一半;奖励优秀棉农等。同时,鼓励兴修水利,颁布了“由旱地变水地的增产部分3年免交公粮”等政策。由于上述政策的实施,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使边区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陕甘宁边区在重点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大力发展了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在工人群众中开展了学习赵占魁艰苦创业精神的“赵占魁运动”,掀起了工业生产的热潮。在1941年至1942年的大生产运动中,边区的工业有了较大发展,边区所属各单位及民间个体先后建立了纺织、被服、制鞋、木工、造纸、榨油等工厂。1943年,陕甘宁边区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在化学工业方面,已有肥皂厂、陶瓷厂、石油厂、火柴厂、制药厂、皮革厂、被服厂等,并能炼铁、炼油,制造硝酸、盐酸、硫酸、玻璃、陶瓷等。
    在各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在“劳动与武力结合”“战斗与生产结合”的口号下,利用战争的空隙从事生产劳动,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创造出发展生产的多种形式:派出小股部队,打击敌人,掩护军民生产;把军事行动与大生产的宣传结合起来,向敌人发动政治攻势,迫使日伪军不敢轻易出动破坏生产;部队化装成老百姓,公开抢种敌人碉堡周围的耕地;武装掩护民兵抢收敌人据点附近的庄稼;农忙时节,部队大力帮助农民抢收抢种等等。经过积极努力,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生产,取得很大成绩。到1943年,晋绥、北岳、胶东、太行、太岳、皖中等6个地区,共扩大耕地面积600万亩以上。太行区部队、机关的生产,能自给3个月的粮食和全年的蔬菜。其他地区一般也能自给全年的蔬菜和一个半月至2个月的粮食,达到“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要求。
    ①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国共产党史稿》第3分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67页。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