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陕甘宁边区的前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唯一保存下来的红色区域。它包括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宁夏东南部。是中国西北边陲的穷乡僻壤。这里“地瘠民贫”,没有大工业,连手工业也非常落后。生活在这里的工农群众,祖祖辈辈终年劳作而不得温饱。
1924年以前,整个陕北没有工人群众组织,只是在榆林有几个封建行会的组织。1924年,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形成以后,中国共产党在绥德建立了秘密组织,开始组织和发动陕北工人、农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1925年,在震憾世界的“五卅”,反帝革命风暴影响下,陕西工人、学生和其他各界爱国人士展开了积极的斗争。9月间,西安工人捣毁官办的省工会,成立了西安总工会。这一时期,在绥德也成立了木器业、铁匠业、石匠业、砖瓦业、泥水匠业和担水业等几个工会。到了第二年秋季,职工会在陕北许多地方建立起来了。盐滩、炭窑、私人工厂和作坊的工人,也建立了工会组织,开展了政治的和经济的斗争。从此,陕北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后,驻陕的国民联军总司令冯玉祥①也走上了追随蒋介石反对共产党的道路。他配合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着全陕西。国民联军中的共产党人被押送出境;农村的“农民协会”被解散;城镇的各业工会被封闭,大批的党群干部遭到了逮捕和屠杀。中共中央“八七”会议以后,党的活动转入农村,在陕北保存下来的工会干部,也都转入乡村参加党的地下活动。他们在城镇组织“工人之友社”,在农村组织“农民之友社”,在军阀的部队里组织“士兵之友社”等半公开的革命组织。他们发动工人和雇农到群众中去做工作,利用农村的古庙会和鲁班会,宣传革命道理,揭露国民党和反动军阀的罪行,抵制苛捐杂税;他们派工人(共产党员)到军阀部队里搞兵运,拉出队伍壮大红军的武装力量。在关中地区的工人,也有不少人深入到陕甘边的农村参加游击战争。如桂生方、惠子俊等人,到耀县照金根据地去创建红军修械所,为刘志丹的部队修理枪支,复装弹药,生产地雷和手榴弹。以上这些都是为后来在陕北、陕甘边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由于反动军阀和地主豪绅的残暴统治,也由于我们有些同志认为陕北和陕甘边的工人数量少,不能组织工会,组织起来也没有多大作用。因此,在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工会组织一直没有恢复起来。
1935年3月,陕北和陕甘边两个革命根据地合并为统一的红色区域以后,恢复工会组织的时机日趋成熟。7月间,陕甘晋省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主任高长久,组织部长马汉三,福利部长刘俊杰,青工部长惠云伍,女工部长王秀卿,秘书兼文教部长肖彩峰。随后,各县、区,乡都相继成立了工会组织。1935年10月会员发展到1万余人。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大约在党中央进驻瓦窑堡的第5天,刘少奇就召集陕甘晋省工会筹委会的同志开会。会议经过讨论,决定成立“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刘少奇任执行局委员长,高长久任组织部长(兼陕甘晋省总工会筹委会委员长),蔡乾任文化教育部长,朱协辉任国家企业部长,管瑞才任社会福利部长,刘群仙任女工部长。11月初,又在瓦窑堡召开了第二次各县工会工作联席会议。全总西北执行局的全体同志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讨论和修改了工会的章程,起草了“工会选举法”,并决定将“陕甘晋省工会筹委会”改为“陕北省总工会筹委会”。此时,全总西北执行局和陕北省工会实行合署办公。从此,陕甘宁根据地的工人运动开始置于党中央领导之下。
1936年2月20日,在瓦窑堡召开了陕北省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和陕北省委非常重视这次大会。李维汉②、林伯渠③、邓振询④、郭洪涛⑤、马明方⑥等同志参加了大会,并且就目前形势与职工任务;工会与苏维埃政权和农村贫农会的工作关系;动员工人努力生产,支援战争;改善人民生活福利事业,巩固扩大工会组织;加强教育工人等问题分别作了重要报告。在这次大会上选举产生了陕北省工会,高长久被选为委员长,管瑞才为国家企业部长,王秀卿为女工部长,刘呈云为秘书长。
从1935年7月陕甘晋省工会筹委会(后改称“陕北省工会委员会”)的恢复,到1937年6月陕甘宁边区总工会临委会的成立期间,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第一,陕甘晋省工会筹委会刚成立时,即着手研究在苏区如何组建工会的问题。经过认真学习和调查研究,还是初步弄清了苏区工会的性质、任务和作用,制定了雇农工会、手工业工会和苦力运输工会章程。这几个章程发下去不久,各地的工人运动就迅速的开展了起来。
第二,工会动员工人努力生产,参军“扩红”,支援前线。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正值隆冬季节,红军战士、干部都还穿着薄不禁风的破单衣。工会就发动全体工人和所有城镇的妇女,组织缝纫队,赶制棉衣、棉鞋。不到一月时间,就使红军战士、干部全部穿上了棉衣、棉鞋。
1936年初,陕北省委提出要在三个月内完成扩大四千名红军的计划。陕北省工会一边向各工会县发出通知,提出动员六百多名工人参加“扩红”工作;一边派出干部深入到各县、区做“扩红”工作,迅速掀起了工人参军的高潮,胜利地完成了省委给予的“扩红”的任务。
第三,积极组建黄河水手工会(亦称水手工人部),为红军渡河东征制造船只及调拨船工做准备。陕北省工会根据刘少奇代表党中央提出成立黄河水手工会的报告精神,立即向沿黄河西岸(从绥德枣林坪到宜川)各县工会发出通知,要求迅速清查统计水手数目和组织状况。经过一段紧张工作,在瓦窑堡召开了黄河水手工人代表大会,宣告黄河水手工会正式成立。沿河岸发展了五六百名水手工会会员。1936年2月,红军东渡时,水手工人造出了大木船20多只及一些羊皮筏子,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两万多名红军顺利地运抵黄河东岸。1936年4月,红军回师河西时,四百多名水手工人,不停地摆渡了七天七夜,把红军又接回陕北。
此外,陕北省工会还集中力量研究和制定了苏区工会新的工作方针、任务及作用。1936年3月27日,陕北省工会根据党中央十二月瓦窑堡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和党中央于1936年1月10日发出的《关于陕甘苏区工会工作的决定》要求,作出了关于苏维埃国家企业工会工作的决议。随后,全总西北执行局又提出了《职工运动的原则》(草案),具体地规定了职工运动的路线、斗争、目标、组织任务、斗争方法和斗争纲领等等。所有这些,都为以后边区总工会为动员和组织边区工人群众迎接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爆发作了准备。
1936年6月21日,我党中央主动撤离瓦窑堡迁到保安(今志丹)。陕北省工会(主任惠子俊)也随党中央撤到安塞、保安一带开展工人运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陕北省工会随同党中央于1937年1月13日迁到了延安。这时,陕北省工会由高长久担任委员长,刘泽西任组织部长,李子厚任劳动保护部长,乔鼎铭任秘书长。是年6月19日,全总西北执行局举行干部(包括陕北省工会干部)联席会议,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总工会临委会。主任由全总西北执行局主任刘长胜兼任,组织部长刘群仙,劳动保护部长廖似光,文教部长刘呈云,秘书长王惠民。
随后,由于刘长胜、刘群仙、廖似光等同志先后调往江苏、湖北等地工作,全总西北执行已名存实亡。
注释:
①在中共党员邓小平、刘伯坚等同志的帮助下,1926年9月16日冯玉祥就任国民联军总司令,并于“五原誓师”兵分两路进入陕西。同年12月初,刘镇华的军阀部队全部被赶出陕西。广大的群众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
②李维双:中共中央组织部长。
③林伯渠:中华苏维埃政府西北办事处财政部长。
④邓振询:中华苏维埃政府西北办事处劳动部长。
⑤郭洪涛:中共陕北省委书记。
⑥马明方: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