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区“妇联”的产生及组织情况
198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全国出现抗日高潮,边区各阶层妇女的抗战热情也不断高涨。但是由于原有的妇女组织仍沿用土地革命时期的工作方针,组织手续极其严格,限制了广大妇女积极性的发挥。为了团结各党派、各阶层的妇女共同抗战,并谋得妇女自身的解放,陕甘宁边区党委根据中共中央洛川会议精神和中央组织部《妇女工作大纲》的精神,作出了《关于边区妇女群众组织的新决定》,决定改造与扩大乡妇女代表会的组织,在乡以上成立各界妇女联合会(简称“妇联”)。
成立陕甘宁边区妇联一事,得到了毛泽东、洛甫、张国焘、罗迈、李富春等边区各界人士的支持,各机关、团体、学校纷纷发起和赞助,并于1937年9月18日在延安成立了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筹委会由15人组成,以李建贞为主任,史秀芸为副主任。筹委会的任务是:
(一)为建立统一战线的妇女组织而斗争。
(二)改造过去的妇女代表会,建立自下而上、民主选举的有系统的妇女组织,吸收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妇女到组织中来。
(三)把全边区的妇女组织起来,参加抗战,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四)在不妨碍抗日的最高原则下,力求妇女生活的改善。
在筹委会领导下,全边区的妇女马上热烈地开始了民主选举,很快选出了村、乡、区、县各级妇女代表。在此基础上,于1938年3月8日在延安师范学校隆重召开了陕甘宁边区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共200多人,其中代表为130多名,中共中央、边区政府均派代表到会,国民党统治区的河南、西安的妇女团体代表,也应邀参加了会议。会期4天。大会推定史秀芸、郝明珠、王云屏、刘素菲、白国英、张子芳、吴文瑜、林平、刘志兰、郝桂云、冯彩云、曹明珠、路志亮、张润英、高玉海、霍秀英、杨晓春17人组成大会主席团;并推定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方面有关著名人士蒋中正、林森、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何香凝、林伯渠、朱德、邓颖超、宋美龄、郭洪涛、李建贞、张国焘等20多人为大会名誉主席团。会上,张子芳报告了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的筹建经过,史秀芸作了题为《边区妇女运动的任务》的报告,边区党委书记郭洪涛到会讲了话。
大会经过热烈讨论,通过了《陕甘宁边区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和《陕甘宁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章程》,选举产生了边区妇联执行委员会,至此,陕甘宁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正式成立。执委会为代表大会闭幕期间的权力机关。第一次代表大会共选出执委15人。执委会设常委会,主持妇联日常工作。常委会设主任。主任史秀芸(1938年3月—1938年5月),后刘秀梅(1938年5月—1938年8月)。边区妇联的机构设置有:宣传教育部(部长刘素菲)、组织部(部长张子芳)和秘书。后来由于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边区妇联主要领导与机构设置调整为:主任徐明清(1938年8月—1942年2月),副主任白茜(1940年底)。机构设置有:组织部、宣传部、秘书处、巡视团。
边区妇联机关设在延安凤凰山麓。这一时期边区妇联亦为边区抗敌后援会的团体会员。
各界妇女联合会的组织系统是: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边区妇联驻分区办事处→县各界妇女联合会→区或市各界妇女联合会→乡妇女代表大会或乡妇女协会→慰劳队、洗衣队、救护队、生产小组、锄奸组等各种妇女战时组织。
妇联与政府的关系是:政府对于妇联在政治上极力帮助,在经济上予以律贴,使妇联一切工作都能够顺利进行。妇联则帮助政府完成一切抗战动员工作,帮助政府法令之实施,甚至起草补充法令和条例(如《边区婚姻条例草案》)。妇联是政府与妇女群众之间的桥梁,通过她政府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妇女生活的动态;也通过她,使妇女更相信政府、爱护政府,响应政府的一切号召。
妇联与边区各民众团体的关系是密切、平等的,大家都作为一个团体会员的资格,在“边区民众抗敌后援会”总的系统之下努力工作,以兄弟姊妹的态度互相帮助,互相发展。
参加妇联会的条件是:凡十三岁以上的女性,只要不是汉奸卖国贼,赞同妇联会宗旨的,经会员一人的介绍,都可以成为妇联会的正式会员。同样,凡是站在抗日立场,愿与妇联联合的妇女团体,经过妇联组织上的通过,就可以成为妇联正式的团体会员。
全边区共建立了5个分区办事处,18个县妇联,一个直属市妇联,179个区妇联,1065个乡妇女代表会,会员约27万多人。边区各级妇联的专职妇女干部,除土地革命时期培养的妇女干部和长征过来的妇女干部外,还大量吸收了外来的女知识分子。1939年间,各级妇联干部总数达到360多人,以后又逐渐减少,到1940年全边区共有专职妇女干部262人,其中边区18人,分区18人,县52人,区17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