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一支强大的抗日武装,是保卫与巩固边区的需要
(一)留守兵团的建设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同时成立八路军后方留守处。
1.留守兵团的组成和发展
边区留不留兵的问题,在1937年8月的洛川政治局会议上进行过热烈的讨论。毛泽东指出蒋居心叵测,为防意外变故,边区应留一定数量的兵力守卫。于是将115师之辎重营、炮兵营,120师之特务营、炮兵营、辎重营、工兵营及718团,129师之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及385旅之770团共9000人组成八路军延安总部留守处。留守处主任兼政治委员肖劲光,政治部主任莫文骅,参谋处长毕占云,副处长曹里怀,供给处长张元春,卫生处长孙毅之。
1937年10月,对留守处所属部队进行了统一编制,共编为8个警备团和770团、骑兵营、富甘独立营。10月22日,成立了5县(绥、米、佳、吴、清)警备司令部,何长工为司令员,郭洪涛为政委,张际春为政治部主任,王观澜为动员委员会主任。又成立两延河防司令部,陈奇涵为司令员,白志文为副司令员。12月底,又将总留守处改称留守兵团司令部,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肖劲光任司令员。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留守兵团的实力不断壮大。
1938年4月,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及所辖地方部队,统归留守兵团指挥。此时,边区共有1个旅10个团,10个保安大队,1个独立营,总兵力达1.5514万人。
1939年7月,军委炮兵团拨归留守兵团建制,并于10月同富甘独立营合编为特务团。8月8日,成立关中警备司令部,10月5日,为加强边区自卫力量,由华北抗日前线调回王震所率之359旅主力接替绥德警备区防务,王震兼5县警备司令。12月,以绥德警备司令部为基础成立了警备第1旅,调防关中地区。这时,总兵力达2旅13个团共2.2616万人。
1940年4月,359旅所属719团,雁北支队、第4支队先后回到边区,警6团于2月拨归晋绥军区指挥。8月,警2团编入385旅建制。至年底,总兵力为3旅14个团3.1609万人。
1941年,留守兵团辖385旅之770团、2团、7团,359旅之717团、718团、719团,特务团、补训团,警1旅之3、4、8团、特务团,直属警备1、5团、骑兵团,边区保安司令部及所属保安1、2、3、4团、骑兵团,共计3个旅20个团,兵力为3.1777万人。
1942年5月,为贯彻精兵简政政策,中央军委决定成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司令员贺龙,副司令员徐向前、肖劲光,政治委员关向应,副政治委员高岗、林枫,参谋长张经武,政治部主任谭政,副主任傅钟、甘泗淇,统一指挥边区部队。经整编,各独立团、队扩编为旅,每旅下辖1~2个主力团,其余编为小团,并相对固定了驻防区域。计有385旅驻防陇东分区;359旅驻防延属分区;警备1旅驻防关中分区;边区保安司令部,警备1、5团,保安2团合编为警备第3旅,驻防三边分区;原留守兵团直属骑兵团,359旅骑兵大队,保安骑兵团,合编为骑兵旅,驻防葫芦河。总兵力为5旅21个团3.2292万人。
1943年秋,为了迎接抗战局部反攻的到来,中央军委从敌后调回独立第1旅、新4旅、358旅,抗大总1校及第7分校。总兵力增至8旅23团共3.65万人,长短枪2.0602万支,轻重机枪1313挺,各种炮50余门。
1944年4月,中央军委又调回教导第1旅与第2旅,至6月总兵力为9旅30个团5.2481万人。11月,359旅主力组成南下支队开赴华南创建新的抗日根据地。
1945年,为了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边区所屯兵力一部分投入反攻战场。计有:359旅1个团赴东北,独1旅、358旅赴察绥作战,骑兵旅社大青山,385旅一部赴河南,警1旅两个团去华北。至年底,尚有5旅18个团,兵力为3.2212万人。
2.建设一支正规化的人民军队
加强边区的防卫力量,首先注重留守兵团的建设,使其成为保卫边区,肃清土匪,安定人民生活,保卫河防,保卫党中央的钢铁长城。1937年12月,留守兵团召开干部会议,学习讨论军委指示。他们从人民军队的特点和边区所处的环境出发,决定从五个方面贯彻落实:一是加紧战争准备,二是抓好部队正规化建设,三是进行统一战线政策教育,四是增强部队纪律,五是密切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1938年12月,留守兵团及保安部队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提出了开展生产、教育两个运动和抓学习军事、学习政治、学习文化与巩固党的四项工作。指出部队的工作方针是在备战的姿态下,加紧部队的训练,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加紧生产,克服困难,以准备粉碎敌人的进攻。强调把部队变成战斗的学校与集体生产的场所,把战士变成抗日的优秀干部,保证战斗任务的完成。
根据这一建设方针,对留守兵团所属部队进行了统一整编,健全了指挥机关和各个工作部门,并且逐级召开业务会议,制定与颁布各种制度、条例,如内务条令、纪律条令、参谋工作条例等,使部队初步走上正规。
军事训练是在战斗与生产的间隙进行的。总的要求是打好部队战术、技术基础,发扬优良的战斗传统,掌握现代新式兵器的使用法,加强干部管理与提高指挥能力。在战术上,主要是加强近战训练。即步兵以神奇隐蔽的动作,乘敌立足未稳,突然接近敌人,以猛烈的火力袭击和肉搏,同时进行短距离包围迂回,以收到迅速歼敌之效。采用此战法,可以弥补本军武器装备差的弱点。技术训练以射击、投弹、刺杀和土工作业为主要内容。经过紧张的训练,射击命中率由47%提高到87%,特等射手250公尺靶命中率达94%。手榴弹投掷由平均27公尺提高到37公尺,有的连达42公尺。刺杀与土工作业也有了显著提高。此为留守兵团军事训练的第一阶段。
搞好干部教育是完成训练任务的保证。为此,留守兵团开办了连排干部轮训班、军政研究班、防毒训练班、测绘训练班等各种培训班,使干部素质得到了提高。
针对边区部队的文化和理论水平低的情况,加强了文化政治教育,使旅团干部能自修理论,作政治报告,写短篇文章;营连干部可看书报,能上课、书写报告、拟写计划;老战士能看通俗报纸,读《战士课本》,写日记,出墙报;新战士可认800到1000字。为提高党员的质量,举办了支委、支书训练班,并选送干部进党校学习。
在战斗与学习的同时,留守兵团开展了生产自给运动。1938年7月,在第二次留守兵团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发出了部队开展生产运动的号召。1939年后,又提出了生产自给的任务。指战员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锄,从事以农业为主的生产运动。他们充分利用自己集中起来的大量强壮劳动力的条件,屯垦于南泥湾、大风川、清泉沟等地,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带来了许多副产品,在人民军队建设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40年,留守兵团的军事训练进入第二阶段,主要是进行勇猛机动的近战演习,继续提高以射击为主的四大技术,同时学习超越各种障碍的本领。经过训练,使部队进一步明确了步兵在战斗中的地位和作用,统一了战术思想。
1941年11月,军事训练进入第三个阶段。针对在实际斗争中暴露出来的战术上的弱点,训练中以营连为单位进行实兵对抗演习,选定不同地形的边境防区连续训练4个月。演习中既充分反映敌人的战术特点,又发挥了我军擅长近战、夜战及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为了解决指战员体力不足的问题,各部队又加强了军事体育活动,并利用生产成果改善物质生活。
由于处在统一战线的环境,部队中的军阀主义倾向在滋长。1942年11月,在部队中开展了以克服军阀主义倾向为主的整军运动。联防军司令员贺龙在边区高干会上作了《关于整军问题的报告》,就为什么要整军、整什么、怎样整等问题作了深刻阐述。1943年1月,边区政府作出《关于拥护军队的决定》,留守兵团作出《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部队在思想政治建设中整顿了组织,克服了军阀主义残余,在“拥政爱民”、“尊干爱兵”运动中,调节与融洽了军政、军民、官兵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面貌为之一新。
总之,留守兵团由于抓了军事训练与政治教育,使部队的军事、政治素质都得到提高。不仅完成了保卫边区、巩固边区的任务,而且能够在抗日战争转入反攻后,陆续以20多个团的兵力和大量的军政文化技术干部支援了全国抗战。
(二)加强地方人民武装的建设
要保卫与巩固边区,单靠正规化的留守兵团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加强地方人民武装的建设。
1.保安队的建设
1937年8月15日,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成立。高岗为司令员,周兴任副司令员,谭希林任参谋长,吕振球任政治部主任。主力红军改编后,将未编入留守兵团的地方武装按其政治素质与战斗力的强弱,编为10个保安大队和若干保安队、警卫队,原则上每个县都有一个保安队,总兵力为4000人。1939年上半年,为了促进战斗力的提高,并逐步向正规部队过渡,又将保安队改编为独立营。
保安队的特点是绝大部分成员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经过土地革命斗争的锻炼,意志坚定,有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战斗与保卫家乡紧密结合,打仗基本不离乡土;同群众联系广泛,熟悉地理环境,每遇战斗,均能自动归队,很少逃亡。缺点是文化程度低,许多人目不识丁,家乡观念深,游击习气浓。要增强其战斗力,必须统一指挥系统,确定各级指挥员的职权;加强军事、政治、文化教育,以提高质量;同时,实行生产节约,改善生活条件,克服物质困难。
保安队的军事教育以提高射击技术为主。经过训练,命中率由50%提高到78%。投弹由平均23公尺增加到30多公尺。
政治教育主要是时事教育、锄奸教育与阶级教育,提高政策水平,坚定斗争立场。
文化教育以识字为主。1938年,战士中识字200的占40%,1940年增加到80%。连排级干部一般都能读懂边区的各种小报。
保安队同留守兵团一样,也进行了生产自给运动。通过生产不仅解决了肉食、蔬菜、烧柴等问题,而且粮食、服装也可自给一部分。
边区保安队在边区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不仅完成了保卫家乡、维持地方治安秩序的任务,而且积极配合正规部队作战,成为边区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2.自卫军的建设
自卫军是边区不脱离生产任务的地方性群众武装团体。凡年满18岁到45岁的成年男女均可加入。平时利用农闲操练,战时担任后方勤务,协助主力部队作战。自卫军在维护地方秩序,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39年到1940年,在边区发生的土匪、汉奸、投敌、逃跑、伪钞等几千起罪案的破获都有自卫军的参加。
延安的文艺工作者用街头诗的形式,赞颂自卫军的作用。贾嘉在《岗哨》中写道:
“星月照在岗哨,
刀枪插在肩膀,
装进子弹,瞄准敌方,
耳听八面,眼看四方,
守住我们的家乡,
守住我们的边境。”①
敏夫在《边区自卫军》中写道:
“我们用不着,
杨六郎的转兵洞,②
我们有万千自卫军。
你看那红缨的锚子,
在大雨中,
显出多少威风!”③
中共边区委员会与边区政府十分重视自卫军的发展,1937年10月,制定了《抗日自卫军组织条例》。至1940年底,边区有普通自卫军14.535万人,基干自卫军2.1803万人。
为了加强对群众武装的领导,联防军司令部专设了人民武装科,各分区司令部及县设大队部,县长兼大队长,县委书记兼政委,另设脱产的大队副一人。区设营,区长兼营长,乡设连或排,由乡支部或乡政府领导。自卫军利用生产间隙和冬季进行军事训练和政治文化教育,使政治警觉性与军事素质不断提高。到1945年,边区基干自卫军发展到3万多人,普通自卫军有15万人,为壮大主力兵团,支援全国反攻创造了条件。
①见《新中华报》1938年8月10日第4版。
②在延安市场沟与西沟洞间有一洞可通,传说宋将杨六郎曾用此洞巧布疑兵,使敌兵不敢冒然进犯。
③《新中华报》1938年8月10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