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保卫河防,打退日军的进攻
所谓河防,即晋陕间以黄河为界长约千余华里的防线,北起府谷以南的贺家堡,南到宜川以北的圪针滩。河防保卫战,是指我驻防黄河沿线部队为击退日寇侵入边区而举行的战斗。
1938年2月底,占据同蒲路沿线的日军继续南犯,陷临汾,占黄河天险风陵渡,炮击潼关;同时,驻大同之敌26师团进攻晋西北,连陷宁武、神池、五寨、岢岚、偏关、保德、河曲7城及黄河要口军渡,炮击西岸宋家川;驻绥远之敌亦配合经伊克昭盟东胜县由北南犯,使边区处于日寇的直接进攻之中。
(一)敌我双方的战略部署与军事方针
太原失陷后,日军大举南下,1938年3月,驻汾阳至离石公路线的日军向边区河防发动进攻。敌之意图最初是为了配合同蒲路南下之敌对我西北作战略进攻,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陷后,则是配合其对我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日军凭借其军事、经济的优势,沿汾离公路西进,重点攻击我宋家川渡口。其进攻方式多是在占领河东阵地后,先用重炮猛轰我河防阵地,以摧毁我军防御工事,接着在强大火力的掩护下,集中强渡。敌人的进攻部队以梅津的110师团为主,配合以109、26师团及独立第2、第4混成旅团等,总兵力达数万人。
当河防吃紧时,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38年3月3日发布了《告民众书》,指出:“保卫边区,是每个边区人民应尽的神圣责任,无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要竭尽他所能做到的,努力参加各种抗战工作。”与此同时,留守兵团下达了抗战总动员令和战斗命令,并采取切实的部署,完成了各项备战工作:(1)进行兵要地理调查,全面熟悉地形地物,做到战时心中有数。(2)健全指挥机构,成立两延(延长、延川)河防司令部和神府河防司令部,作为留守兵团派驻前线的代理指挥机关(两延河防司令部下辖6个河防区,各河防区的负责人依次为黄罗斌、贺晋年、文年生、阎红彦、白志文、陈先瑞)。(3)划分河防守备部队分界线,落实责任。确定以警备6团驻神府地区,守备佳县以北之万户峪、沙峁、盘塘、马镇、贺家堡等渡口。警备8团调驻米脂守备大会坪、螅蜊峪、宋家川、李家沟、丁家畔、康家塔、枣林坪等渡口。警备3团驻清涧,守备河口、界首至枣林坪等渡口。警备4团驻延川县永坪地区,以1个营的兵力守备延水关、高家畔渡口。警备5团驻延长,守备凉水崖、马头关、清水关等渡口。(4)制定关于日军渡河情况的判断处置和击退日军的行动计划。(5)加紧进行军事训练,特别是进行以河川地形为主的战斗演习和战术研究,努力提高射击技术。(6)对守卫河防与参战部队,加强政治教育和战斗动员,以增强斗志和胜利信心。(7)动员力量构筑强固的纵深配备的土木工事,特别是加强各主要渡口的前沿阵地。
我军虽兵力薄弱,但对日军的进犯,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方针,即以主动、灵活、机动的游击性运动战,配合正面采取“半渡而击”战术手段的阵地战,以逸待劳,经大小78次战斗,坚决而巧妙地击退了日军的侵袭,使日军只能望“河”兴叹。
(二)主要战斗及战绩
在几十次的河防战斗中,规模较大的有7次。敌每次投入的兵力少则2000人,多则2万余,而我在主要防御方向上的部队最多为1个团,千余人。敌每次投入的重炮均在20门以上,有时还有飞机助战,而我方仅有迫击炮2门。敌我力量虽然悬殊,但因我军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每次激战均以我胜敌败而告终。
1.神府河防战斗
1938年3月10日攻陷静乐的日军2000余人,附炮20门,携带渡河器材于12日占领兴县,13日抵神府河防对岸。敌以大炮机枪对我阵地轰射,并以10架飞机在我阵地上空侦察轰炸3小时后,开始渡河。警备6团沉着应战,待日军蜂拥渡河时,集中火力猛射,同时分兵一部乘敌混乱时迂渡河东,袭敌侧背,敌受两面夹击不能立足,即向兴县溃退。此役共击毙敌40人,伤百余人,缴获步枪10余支,我伤亡6人。同时,八路军120师以强攻收复晋西北岢岚,残敌退五寨,八路军穷追不放,敌一直退到朔县以至大同附近。经一周激战,八路军收复宁武、神地、五寨、岢岚、偏关、河曲、保德7城。
2.宋家川河防战斗
1938年5月初,日军占领离石后又集结约1旅团兵力,附大炮30门,经柳林向军渡进犯。敌企图占领渡口,截断边区与晋绥交通线,并过河强占宋家川。我判明敌之图谋后,即令警备8团团长文年生率主力东渡,在汾离公路沿线伏击、袭扰敌人。10日晚,文年生所部在敌进抵柳林一线时,选择进抵王老婆山的敌一个联队,乘黑夜对之发起突袭。经数小时白刃格斗,歼灭敌200余人,缴获步枪40支,轻机枪2挺及电话机、望远镜等一批军用品。我军伤亡80多人。敌在我突然打击下,未到黄河岸边即行溃败。
3.凉水崖、马头关河防战斗
1938年12月下旬,原驻蒲县日军占大宁、吉县、永和后,即准备了大批渡河器材与弹药,然后分兵3路,每路千余人附炮10余门,向黄河沿岸进发。一路指向马头关,一路指向凉水崖,一路指向清水关。到1939年1月1日,敌先后占领三渡口以东阵地。日军接受了上次失败的教训,没有仓促渡河,先以猛烈炮火轰击河西阵地,并违反国际法,以10余架飞机向我阵地投掷瓦斯弹。当我表面工事几处被毁后,敌步兵即在火力掩护下集结岸边,运动船只,强行渡河。我军依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向敌群猛射,毙伤敌兵一部,日军只好退回山头阵地,构筑工事与我对峙。我军在正面坚决阻击的同时,我河东游击侦察部队积极活动,不断袭击敌之辎重与增援部队。敌在攻击受挫、交通运输线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于四五两日撤退。我军一部立即渡河追击,在大宁附近之曲峨镇与敌激战3小时,歼敌80余人,缴步枪 10余支,马10匹。我伤亡8人,中毒10余人。
4.第二次宋家川、马头关、凉水崖河防战斗
敌三受重创,恼羞成怒,调集重兵再次向宋家川、马头关、凉水崖实施突破。1939年6月4日、5日敌1万余人进占军渡,在东岸各山头构筑工事,并以大炮轰击宋家川、枣林坪一线阵地。6日,敌又以1.5万人进占孟门、碛口,以飞机向我河西李家沟阵地及内地城市狂轰滥炸;另有隰县、大宁之敌约1个联队附炮20门,分两路各约千余人于6日占领东马头关与凉水崖对岸阵地。敌企图寻找适当渡口,实行重兵强渡。
为了粉碎敌之图谋,河防军坚守阵地,严阵以待。宋家川一带经3天隔河对战,我军依托坚固工事,以火力封锁河面,敌渡船始终不能越过河心,只得退回军渡后山。此时,马头关、凉水崖东岸之敌强渡亦未得手。敌在正面受我沉重打击时,河东部队又猛击敌侧背,破坏其交通运输,日军腹背受敌,被迫全线撤退。攻击宋家川之敌一部于8日退穆村,9日全部缩回柳林。同日,孟门、碛口之敌亦退大武镇。我河防军一部东渡,收复了李家垣,10日又收复柳林。此役共歼敌50人,缴枪10余支、军旗3面及一批军用品。我伤亡10人。8日,东马头关敌撤退时,我乘敌集合之机,突以火力猛射,毙敌30余人。9日晨,敌全部退到蒲县黑龙关地区。日军最大的一次进攻就此收场。
5.第三次宋家川河防战斗
1939年9月,国民党顽固派在山西制造新、旧军事件,日军以为有机可乘,便集结三四千人,附炮30门,于9月2日占下白霜。4日黄昏占军渡后即修筑工事,炮击宋家川,并强令群众修复到离石的公路,企图巩固河东阵地,作持久进攻计。我为粉碎敌之立足计划,令河东侦察部队乘敌立脚未稳,猛袭穆村、薛村,破坏公路。当敌向碛口前进时,我河东部队放弃碛口,于盂门、留誉、暖泉抗击与消耗敌人。我河西守军一部则渡河迂回至敌后,运动于柳林、穆村、军渡间。日军几面受我袭扰,乃于20日晨龟缩到柳林地区。这次10多天的战斗,共歼敌30余人,缴枪5支。我方伤亡10余人。
6.碛口河防战斗
1939年11月20日,日军利用“晋西事变”由各线增调1万余人,准备渡河器材,附炮30余门,分4路由大武镇、离石、柳林、穆村向碛口合围,强渡佳县渡口。日军为解除后顾之忧,又大举“扫荡”我河东游击部队。23日,日军集结2000人,在炮火掩护下放船强渡。我军即以密集火力封锁河面,敌仓惶退至后山。此刻,我左翼警6团一部已渡河东,攻敌侧背。经5小时战斗,毙敌百余,俘2人,缴枪6支。我伤亡10余人。敌企图又成泡影。
7.第四次宋家川河防战斗
1939年12月,日军为策应晋西国民党顽军投降,又集结离石、柳林守军4000余人,附炮20门,再次进犯军渡,炮击宋家川。我河东部队在军(渡)离(石)公路线上频繁出击,经5天战斗,歼敌20余人。日军于16日逃窜至柳林,我军即收复军渡、李家垣。
1940年初,八路军120师主力由冀中回师晋西北,经一个多月战斗,粉碎了日军的“扫荡”,收复方山、岚县、临县等城,创建了屏障西北的战略要地——晋绥边区。此时,我敌后人民游击战争的烈火越烧越旺,日军后方不宁,自顾不暇,加之对我河防屡次进犯,均遭挫败,只得放弃对边区的直接进攻。
在1年零10个月中,我河防守军胜利地进行了大小78次战斗,打退了敌人23次进攻,以付出160余人伤亡,20余人中毒的代价,获得了河防保卫战的辉煌胜利。
(三)河防保卫战胜利的原因
在数量上和装备上都处于劣势的河防军能击退日军的大举进攻,除战争的正义性与决策机关的正确指挥外,主要原因是:
1.河防守备部队指战员英勇顽强,以及友军的支持与援助。河防军有着高度的思想觉悟和丰富的斗争经验,因而主观能动性在战斗中获得了最好的发挥。在敌人猛烈的炮火袭击下,甚至在毒气弹的浓烟中,他们一个个像钉子一样,坚守阵地,全部力量都用在一个目标上——消灭来犯之敌,保住河防。对于八路军的抗日斗争,国民党军队的广大官兵一般是表示同情与支持的,特别是在1939年夏以前,两军的关系一般较好,在战争中曾有过一些相互支援的行动。第二次宋家川战斗时,驻防该地区的阎锡山的1个炮兵营曾积极参战,炮击日军,增强了河防军反击日军的战斗力。
2.地方武装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在战斗中,沿河几个县的保安队均积极参加战斗,各村的自卫军、少先队紧急动员,承担起修补工事、运送物资弹药,抢救伤员等战场勤务。宋家川120名水手全部参加自卫军,协助主力部队作战。米脂县高级小学以姬伯雄为首组成了一支270人的学生战时工作团。在1939年3月的一次战斗中,固临、延长、延川3县动员了400多名自卫军和1000多头牲口开赴河防前线,并冲过黄河,运回大批战利品和全部伤员。由于地方武装与人民群众的全力配合,在整个作战区内,布成了一道侦察网和警戒网,保证了情报的来源和通讯联络的畅通与机密的保守。
3.运用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根据毛泽东游击战的原则,河防部队在正面依托坚固工事、采用“半渡而击”的阵地阻击战,并辅以高度灵活的侧背游击性运动战相配合,就使敌处处被动挨打,防不胜防。从而使我军每次战斗都能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胜利。
4.地形对我十分有利。黄河流经这一段时,都是狭窄的山谷,流急浪高,不易摆渡,两岸都是陡峻的高山石崖,我军居高临下,易守难攻。黄河成为一道攻可以进,退可以守的天然屏障。
5.日军有不可克服的弱点。他们虽在经济、军事、装备的总体上居于优势,但系孤军深入。尽管日军在战术上作了多次改进,并冒天下之大不韪——使用了毒气弹,然而,团结起来、同仇敌忾的抗日群众和八路军指战员却弄得日军像“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每次耀武扬威而来,均丢人弃枪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