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召开政治局会议,研究确定当前的行动方针
(一)调查了解陕北形势
中央红军进入陕北苏区后,急需了解陕北苏区形势。为此,党中央毛泽东很快同陕北红军和当地政府取得了联系,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10月19日,党中央毛泽东到达吴起镇的当天,中共党员、乡长刘景全就向陕甘支队政治部主任杨尚昆汇报了陕北苏区的有关情况。10月20日早晨,毛泽东首先接见了定边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王玉海。王玉海向毛泽东介绍了陕北红军、游击队、地方政权、地理环境及崂山和榆林桥战斗的有关情况。送走王玉海,毛泽东又接见了保安游击队队长兼政委张明科,向他了解当时陕北苏区的形势。在谈话中毛泽东指出,地方游击队要和苏区政府及群众搞好关系;游击队和苏区党委及政府要配合中央红军的军事行动,保卫苏区;地方政府要为部队筹集粮食等生活物资。谈话结束后,毛泽东还将自己使用过的德国造勃朗宁手枪和40发子弹赠送给张明科,勉励他英勇战斗(这把手枪现由吴起县革命纪念馆作为一级文物珍藏)。
10月23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停下了正在召开的军事会议,一起接见了前来汇报工作的陕北红二十六军骑兵团政委龚逢春。龚逢春向他们详细讲述了陕北肃反的情况,告诉他们刘志丹、高岗、汪锋、习仲勋、张策、杨琪等红二十六军营以上干部和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县以上干部几乎全被逮捕了。有的已被杀害、活埋,有的不甘受辱已自杀。陕甘根据地已处于危机之中。听到这个消息,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十分震惊,也非常气愤,当即作出了“刀下留人,停止捕人”的指示。同时决定立即派人接管西北保卫局制止肃反错误。
不久,得到党中央毛泽东长征到达吴起镇的消息后,陕甘晋省委书记郭洪涛和十五军团政委程子华即从红十五军团司令部驻地——甘泉道佐铺出发,前往吴起镇方向迎接。在吴起镇的党中央和毛泽东也派贾拓夫、李维汉率一个连,带一部电台来与陕甘晋省委和红十五军团联系。在下寺湾相遇后,程子华和郭洪涛通过贾拓夫的电台,将陕北苏区、红十五军团的情况、陕北肃反问题以及崂山和榆林桥战斗的经过,向党中央和毛泽东作了汇报,使党中央毛泽东一进入陕北就对当地的情况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党中央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召开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行动方针
中央红军进入陕北苏区以后,革命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研究制定党和红军在新形势下的行动方针和任务,10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吴起镇举行扩大会议。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秦邦宪、邓发、李富春、聂荣臻、刘少奇、叶剑英、凯丰、贾拓夫、彭德怀等出席了会议。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在会上作了《关于目前的行动的方针》的政治报告并作结论。他在报告的结论中指出:“陕甘支队自俄界出发已走了2000里,到达这一地区的任务已经完成,敌人对我们的围追堵截不得不告一段落。现在全国革命的总指挥部到达这里,成为反革命进攻的中心。我们的任务是保卫和扩大陕甘苏区,以陕甘苏区领导全国大革命。陕甘晋三省是发展的主要的区域。”①因此,要极大地注意同西北同志的关系,粉碎敌人的“围剿”。他在结论中还强调,提高战斗力、扩大红军、解决物质问题,是目前部队的中心工作。他同时要求,要加强白区、白军工作、尊重地方群众的意见,依靠他们做工作,不能自高自大地压制他们,不依靠他们是没有办法的。
10月25日上午,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会议在吴起镇郊外的一块场地上召开,毛泽东在会上作报告指出:“(一)胜利地到达目的地,一年来的奋斗能得如此成绩,并获得粉碎新的‘围剿’的各项条件,是由于党的领导正确。(二)目前革命形势已到拂晓。(三)当前的任务是:进行军事、政治教育;争取群众,扩大红军;改善生活,充实被服。”②张闻天、周恩来、彭德怀等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传达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精神。
吴起镇政治局会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正式批准了榜罗镇会议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把陕北作为全国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10月27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再次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对下一步具体的行动方针进行研究部署。毛泽东指出,目前陕甘支队、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应在南边会合,先将董英斌的两个师消灭,争取在冬天到来前粉碎敌人对陕北的“围剿”。会上还对常委进行了新的分工: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秦邦宪负责苏维埃工作;周恩来负责中央组织局和后方军事工作。③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了红军行动方针的有效贯彻落实。
10月30日,党中央毛泽东率陕甘支队离开吴起镇,沿洛河川南行。途经金佛坪、土佛寺、金汤、金丁、旦八、永宁、桥镇等地,于11月2日到达陕甘晋省委所在地——甘泉下寺湾村。另一路沿宁塞川东行进驻瓦窑堡。
11月3日,中共中央在下寺湾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议首先听取了陕甘晋省委副书记郭洪涛和西北军委主席聂洪钧关于陕北红军、陕北苏区、陕北肃反以及战斗情况的工作汇报。会议着重研究了军事问题。经过大家的分析讨论,会议制定了“向南作战”、“集中兵力,各个歼灭”与“力争初冬解决‘围剿’”的总方针和以葫芦河和直罗镇为战役枢纽,诱敌深入,聚而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原则。毛泽东指出,应该在本月内粉碎敌人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而不能用整个冬天,否则会给敌人以构筑堡垒的时间。会议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建制,下辖红1军团(即陕甘支队)和红15军团。全军共辖5个师又4个团,一万多人。决定合编后的红一方面军立即开赴前线准备战斗。会议同时决定成立西北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周恩来、彭德怀。④会议还决定党中央兵分两路,一路由洛甫、博古、王稼祥、刘少奇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等非战斗单位的同志北上,去陕甘晋省委所在地瓦窑堡办公(此时陕甘晋省委已由下寺湾迁至瓦窑堡)。主要任务是扩充红军、筹集粮食、制止肃反,以及为政治局会议做准备。另一路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率陕甘支队前往甘泉县道镇附近的象鼻子湾,与先期到达的红15军团会师,安排部署直罗镇战役,彻底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从此,西北苏区在西北军事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的军事活动,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苏区。
11月4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李富春等率中央红军离开下寺湾,沿洛河川南行,从王坪村过洛河,翻过雷话峪山直接到住在道佐铺的红15军团司令部,会见了红15军团军团长徐海东和政委程子华。当天,正在鄜县张村驿前线指挥作战的军团长徐海东,接到政委程子华送来的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要来司令部的信后,当即命令部队停止进攻,原地待命。然后快速赶回了军团司令部驻地。徐海东和程子华向毛泽东等详细汇报了红15军团的建制和崂山战役、榆林桥战役以及攻打张村驿的战斗计划,毛泽东表示完全同意,并送给徐海东一部电台,使红15军团第一次有了现代化的通讯联络设备,从而改变了单靠人来传送信息的落后状况。张村驿战斗结束后,徐海东向毛泽东和西北军委用发电报的形式报告了战斗胜利的消息。当天晚上,毛泽东等离开红15军团司令部,入住甘泉县的桥庄村。
11月5日,毛泽东冒着大雪离开桥庄村,来到北距甘泉35华里的象鼻子湾。就在村前树林里的土台上,毛泽东作了著名的“雪地讲话”。根据原中共中央直属纵队电台工作人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情报部部长戴镜元的回忆,毛泽东的讲话内容是:
“我们长征结束了,敌人围追堵截的计划都破产了。从江西瑞金算起,我们走了一年多时间,走过了赣、闽、粤、湘、桂、黔、川、康、甘、陕十一个省,翻越了五岭山脉、苗山、娄山、大凉山、六盘山,渡过了湘江、乌江、赤水江、金沙江、大渡河、白龙江、渭水及雪山草地,万水千山,经过了苗、瑶、回、彝、藏等许多兄弟民族地区,攻下了几十座中小县城。我们每个人开动两脚,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是从未有过的真正的长征。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它将载入史册。在十二个月的光阴中间,天上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迫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每人的两只脚,长征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与奇迹,它说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农红军是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是完全无用的。长征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的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从江西、福建出发,一路行军、一路宣传,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打土豪,求解放。工农要翻身,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人民革命政权,北上抗日救亡。联合一切抗日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依靠全国人民大团结,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我们在长征中还执行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到了陕北革命根据地,要自觉遵守纪律,爱护陕北人民的一草一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要做遵守纪律的模范。长征是播种机,播撒了许多革命种子,在各地生根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我们的红军是比以前少了一些,出发时我们有8万多人,现在只剩下7000多人,十多个换一个,留下来的是中国革命的精华,都是经过严峻考验和锻炼的。留下来的同志不仅要以一当十,而且要以一当百、当千、当万。敌人总想消灭我们,我们并没有被消灭。总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结束。现在我们又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了。今后我们红军要与陕北人民团结一起,红军战士要做团结的模范,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伟大使命。长征胜利结束了,我们新的任务开始了,我们要发扬长征精神,继续努力作好多方面的工作,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⑤
(三)直罗镇战役
中共中央到达吴起镇时,国民党对西北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正在做新的部署。东北军10余个师正在南线集结;董英斌第五十七军五个师位于合水,军部驻合水城;第一○八、第一○六、第一一一、第一二○师分别驻扎合水城邻近地区,第一○九师驻太白镇。王以哲第六十七军4个师,第一一○师(崂山战役被歼),第一○七师(榆林桥战斗被歼四个营)、第一一七师、第一二九师,分别控制着咸阳榆林大道洛川、鄜县、甘泉、延安各要点。何柱国骑兵军位置不明。敌军企图是:第六十七军沿咸榆大道构成南北封锁线,第五十七军沿葫芦河东进,到鄜县与第六十七军勾结起来,形成东西封锁线。这一态势一经形成,将使初到陕北的中央红军东去不得(敌南北封锁线所阻),南进不能(敌东西封锁线遮断),被禁锢在洛河、葫芦河夹角区内(甘泉、鄜县西北地区),从而失掉行动自由权。可见,敌人是有某种战略眼光的。
11月上旬,敌五十七军全部出动,沿葫芦河河谷东进。其行军序列是:第一○九师在先,依次为第一一一师、军部,第一○八师、第一○六师,第一二○师。葫芦河最宽处不过200公尺,窄处仅有20余公尺,两岸山岭夹着一河谷小路。这一带山势并不险峻,道路却很坏,车辆不能通过,敌人只得一面走,一面修路,日行程只有20余里。沿途村庄很少,敌人不得不风餐露宿。11月10日,敌前卫第一○九师到达黑水寺,后尾滞于太白镇。敌人在这一带停下了脚步,谋划下一步行动。
11月6日到7日,红一军团由定边集、下寺湾、移驻秋林(鄜县西北方40里)、象鼻子湾(甘泉南方30里)。与此同时红二十五军打下张村驿、东村、套洞村等白点。随后,红一军团和红一方面军司令部从秋林、象鼻子湾进驻东村、套洞村,与红十五军团会合。11月9日,在甘泉象鼻子湾西北军事委员会总部,毛泽东主持召开了红一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会议一方面阐述了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重点研究制定直罗镇战役的计划和具体战术,确定了打直罗镇战役的总的决心。周恩来和彭德怀也都作了重要讲话,对各级指战员提出了具体要求:抓战机要准,打击敌人要狠,要打出我们工农红军的威风。
会议决定将红一方面军主力集结于鄜县直罗镇、张村驿一带,并要做好一切战斗准备,包括战前动员、技术教育、熟悉地形、绘制地图。同时要求各部队备足10天的粮食和扫除作战区域内的团匪,随时准备歼灭由甘肃庆阳方向东窜的国民党军队。
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由下寺湾动身,前往鄜县北道德乡东村前线亲自部署指挥直罗镇战役。17日,红一、红十五军团团以上干部在张村驿集中,由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带领,前往直罗镇看地形。直罗镇位于葫芦河中游,坐落在河南岸,全镇约40余户,是甘肃庆阳通往陕北鄜县的必经之路,一条东西大道穿镇而过。镇子东头有一座古老的小寨,里面的房屋虽早已倒塌,但寨墙却大部完好。镇子周围,山峦层叠,向远方延伸而去,东西进出口一旦被封闭,镇中之敌插翅难飞,这是一个关门打狗的理想战场。彭德怀带领干部们首先查看了地形,然后登上镇外山岭。几十架望远镜举在眼上,细心地观察着道路、山头、村庄和河流,寻找和选择冲锋道路和攻击点。最后,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在小寨子上。彭德怀指着小寨子说:这个小寨子必被敌人用来负隅顽抗。接着,命令徐海东派部队连夜将它拆除,并指示大家,除红十五军团留一个排在镇内向西方监视警戒外,其余部队全部于现地集结隐蔽,以临战姿态进行战前各项准备工作。
与此同时,中共鄜县县委和县苏维埃、陕甘边苏维埃亦在紧张地进行群众动员工作:一方面为红军筹集粮草,组织担架队、医护队、洗衣队、运输队、慰劳团;一方面实行坚壁清野,不给敌人留下一粒粮食和可供使用的任何器械。
总之,“打好中央红军与西北红军会师后的第一仗”,已成为苏区军民力量的源泉。军民两方的战前准备,万无一失。
陕北苏区军民已做好了战前的一切工作,但驻守黑水寺敌军一○九师,距红军预设战场直罗镇仅有16公里,尽管该敌在这里停留10天,却对我军的作战计划一无所知。苏区人民的封锁,使他们变成了聋子、瞎子。11月20日,敌第一○九师从黑水寺出发,以战斗姿态前进。其部署:第六二六团沿葫芦河北岸、第六二七团沿南岸齐头并进;师部及第六二五团随后跟进;临时配属的第六三二团在第六二七团右侧方,为右侧支援。沿途没有发生战斗。正午以前,第六二六、第六二七团同时进占直罗镇北、南两侧山岭,并向前(东)方警戒。此时,支援部队第六三二团奉命归还建制。第六二五团和师部随即进入直罗镇。整个镇子鸦雀无声,看不到人迹,听不到鸡鸣狗叫,敌兵们唯一看到的是红红绿绿的标语:“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你们唯一的敌人是日本鬼子”、“我们帮助你们打回老家去”。牛元峰及其部下在这个小镇上挨过了一个下午、一个夜晚,似乎一切都很平静。
22日破晓时分,红一、红十五军团万人精兵,突然从北南两个方向暴风骤雨般地袭来。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使敌兵们在一昼夜的平静中松弛下来的心态,一下子崩溃了。随着精神的崩溃,战线混乱不堪,战斗不过两个小时,敌军两个团就完蛋了:北面山梁上的六二六团团长石世英,自戕而死;南面山梁上的六二七团团长郑维藩被击毙;两个团的散兵溃向镇内。红军紧紧咬住溃兵从北、南两个方向冲入镇中。镇内第六二五团的作战线被自己的溃兵搞乱,及至红军冲上去,已经失去了抵抗能力,大批大批地缴械投降。不到正午,激烈的战斗就过去了。师长牛元峰收拾残兵败将500余人,退入寨内,困守待援。
这时,红一军团撤出战场,转向黑水寺方向,准备迎击敌军后援部队。红十五军团担任攻寨,数度强攻,未能得手。正当组织新的进攻时,周恩来来到火线。他向徐海东问明情况后,指示:为了避免伤亡,不要再攻击了,寨内无水,不消多时,敌人就要突围,野外不是更容易消灭吗?徐海东说:怕情况有变。周恩来告诉徐海东,战役发展毛主席已有部署,短时间内敌情不会有大的变化。于是,徐海东命令部队停止攻击,把寨子围了起来。23日凌晨,敌突围。红军追击部队少共营和二五五团一部,在东方发白,大地依稀可见时分,在南沟门后山(直罗镇西南方约十里)发现了一股敌人,当即将其解决,并找到了师长牛元峰的尸体。那些幸免于死、受到红军宽待的被俘官兵们,目睹战场惨景,想起在直罗镇看到的“你们唯一的敌人是日本鬼子”、“我们帮助你们打回老家去”的标语,中国人的良心会使他们走上新路。
牛元峰被围时,他曾频频告急,敌西北“剿总”电令董英斌率两个师增援;令第六十七军进占鄜县的第一一七师,向羊泉原、张村驿前进;命驻中部(今黄陵)的第十七师向公家原、丁家原西北方向前进,策应第一一七师。在榆林桥损失四个营的第一一七师心有余悸,当其进到羊泉原受阻时即停止前进。而十七师则敷衍命令,故此敌人东路援军未曾有效。西路援军董英斌部第一一一师从黑水寺一出动,就挨到了红一军团的痛打,溃退下去。红一军团乘胜追击。24日,在王家角至张家湾之间地区,再歼敌军一个团。至此,直罗镇战役即告结束。
此次战役,红军共歼灭敌军一个师又一个团,俘敌5800余人,毙伤1000余人,缴枪3500余支,子弹22万余发。至于打扫战场未能收集而散失的枪支,则无法统计。战后,仅直罗镇乡苏维埃就收集到长枪70支,短枪12支,子弹足够装几牛车。
直罗镇战役期间,国民党西北“剿总”副总司令张学良正在南京。他接到部下关于第一○九师被歼的报告后,当即向蒋面陈。蒋介石听罢,冰冷的面孔上肌肉紧缩,连连抽动,吭都没吭一声。此景此情,张学良在想什么?九一八,张学良代蒋受过,落了个出卖东北的罪名;现在替蒋“剿共”,再加上一个内战祸首;而他的军队50天(10月1日崂山战役——11月21日直罗镇战役)损失近三个师,又遭蒋冷遇,出路何在?这些,是张学良不能不考虑的。他如此自述道:“可怕的失败深刻我心,这更加强了我的信念,即杰出的将领为内战而丧生是令人遗憾的,同时我不愿再轻视共军的战斗力。因此,用和平方法解决共产党的问题,遂在我心中燃起。”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又在谋取华北,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在这样的情势下,东北军充当内战先锋,军心不顺,全国人民唾骂,张学良向何处去?东北军走哪条路?历史逼着张学良从速作出选择。
直罗镇战役结束后,红一、红十五军团都召开了军民祝捷大会、庆功大会。苏区党、政、军、民为这次胜利欢欣鼓舞,迅速掀起了扩大红军、巩固根据地的热潮。如鄜县,不到一个月就扩红1000余人,编成一个独立团,宜君县超额扩红530人。
11月30日,红一方面军在东村举行营以上干部会。会上毛泽东作了《直罗镇战役同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报告指出:直罗镇战役胜利的原因:一是两个军团的会合与团结(这是基本的);二是战略与战役枢纽的抓住(葫芦河与直罗镇);三是战斗准备的充足;四是群众与我们一致。同时指出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使刚刚会合的南中北三支红军得到进一步的团结;使我们能够利用时间去猛烈扩大红军;巩固了苏区;容许我们猛烈扩大苏区;配合了全国红军与游击战争的胜利;中央领导我们,要在西北建立广大的根据地——领导全国反日反蒋反一切卖国贼的革命战争的根据地,这次胜利算是举行了奠基礼。⑦
后来,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一文中又一次指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⑧
① 《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82页。
② 《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82页。
③ 参见《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83页。
④ 参见《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84页。
⑤ 牛兴华等编:《延安时代的毛泽东》,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7页。
⑥ 张学良:《关于西安事变的自述》,见西北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编:《西安事变资料选辑》1979年版,第440页。
⑦ 参见《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3—365页。
⑧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