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二、延安保卫战

梁星亮 杨洪 姚文琦


    1947年2月28日,蒋介石与国民党空军副司令王叔铭到西安,召集胡宗南等部署进攻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作战计划。根据蒋介石的部署,集中在西北的国民党军队34个旅共23万人,分由南、西、北三面向陕甘宁边区发动重点进攻。其中马鸿逵、邓宝珊部从西、北两线进攻,胡宗南部2个整编军15个整编旅共14余万人,从南线直逼延安。
    3月13日,胡宗南部组成左右2个兵团,分别由整编第一军军长董钊和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带领,从宜川、洛川出动,向延安发起进攻;同时还出动10余架美制B-25轰炸机和P-47战斗机,对延安及其附近地区轮番轰炸。胡宗南在洛川坐镇指挥,宣称“三天占领延安”,妄图一举摧毁中共中央指挥中枢,消灭西北人民解放军,迫使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撤到黄河以东,彻底解决西北问题。
    3月14日,面对严峻的战争形势,毛泽东在王家坪接见了奉命保卫延安机场的新编第四旅负责人,他用过去的战争实例,反复说明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道理。毛泽东还说:“你们担心我的安全,没有必要,陕北地形险要,群众条件好,回旋余地大,安全有保障。”最后毛泽东又嘱咐大家:“回去以后要给战士们讲清撤离延安的道理,告诉大家,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是要回到延安的。”
    为统一指挥和提高作战能力,中共中央军委曾于2月10日决定,将进驻边区的晋绥军区第一纵队及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所辖新编第四旅、教导旅、警备第一旅、警备第三旅等部,组成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张宗逊、王世泰任正、副司令员,习仲勋、廖汉生任正、副政委。司令部驻延安市,下辖6个旅,兵力2.8万。3月16日,为适应新的战争形势,统一指挥陕北的武装力量,中央军委决定:撤销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将陕甘宁解放区所有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组成西北野战兵团,下辖6个旅约2.6万余人,由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宗逊任副司令员,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任副政治委员。另以陕甘宁边区警备第一旅、警备第三旅、新编第十一旅和骑兵第六师共1.6万余人,编为地方部队。命令“上述各兵团及边区一切部队自三月十七日起统归彭德怀、习仲勋同志指挥”。同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签署战斗命令,要求西北野战兵团“在防御战斗中疲劳与消耗敌人之后,即可集中五个旅以上打运动战,各个歼灭敌人,彻底粉碎敌人进攻”。3月17日,王震率领第二纵队由山西西渡黄河回师延川,立即投入战斗。
    西北野战兵团和地方武装与敌人兵力相比,众寡悬殊,但士气高涨,誓与敌人寸土必争。从3月13日起,西北野战兵团和地方武装节节抗击进犯之敌,并不断地施以反击。经七天七夜激战,在胜利完成掩护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及群众转移的任务后,遂于3月19日上午主动撤离延安。20日,西北野战兵团在延安以北的梁村组成指挥机关,由边区政府副主席刘景范任后勤司令员,张文舟任野战兵团司令部参谋长,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兵团和地方武装部队在延安保卫战中歼灭胡宗南整编第一师、第十七师、第二十七师、第三十六师、第九十师各一部,合计5200余人。野战兵团和地方部队伤亡691人,以较小的代价换取了敌人的重大伤亡。
    延安保卫战之所以坚持七天七夜,消灭蒋胡军大量有生力量,取得掩护党中央机关、学校、医院安全撤离,群众顺利疏散的重大胜利,是因为有广大解放区人民做坚强的后盾。其中延安县、延安市、南泥湾垦区、富县、甘泉县政府在战前成立了支前委员会,组成了担架队、运输队、游击队、埋雷组、侦察组、送信组等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党中央、陕甘宁边区政府号召,以极大的革命热情投入支前工作。他们不分男女老幼扫碱土熬硝,造石头地雷,垒炉灶打铁造刀矛,全民动员,人人动手,自带工具、干粮修工事挖战壕,打窑窖、挖洞藏粮草灶具,实行坚壁清野。据不完全统计:战斗前后组织了5000余人的支前队伍,干部群众扫碱土近万斤,熬硝3000余斤,造石头地雷4700余颗,造刀矛510余把,配合部队修挖防御工事、战壕180多处,缝补军衣2000余件,制作布鞋、暖鞋3700余双,制作担架450余副,护送伤病员9000人次,运输粮食(干粮、炒面等)近千斤,柴火2万余斤,送水400人次,送蔬菜5000余斤,送锅40余口,盆70多个,碗1400多个,给部队带路、送信200人次。正如彭德怀所说:“没有陕北群众的支援,没有干部战士的前赴后继,25000人怎能打败23万强敌呢?”人民群众的确是革命战争胜利的坚强后盾。

陕甘宁边区史纲/梁星亮,杨洪,姚文琦主编;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