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说明
陕甘宁边区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发展成熟的光辉典范,在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曾在陕甘宁边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同志,还是热心和重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都深深地感到总结、继承陕甘宁边区教育这份宝贵遗产,对于推动当前教育改革,创造性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根据全国统一部署,编著了《陕甘宁边区教育史》一书。
这项工作是原教育部党组书记、副部长董纯才同志主持的全国各地老解放区教育修史的一个重要部分。1979年召开了全国教育规划会议,会上董纯才同志就编写老解放区教育史的工作作了指示,特别强调要写好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并把编写工作列入国家“七五”重点教育科研项目。1984年7月,中央教育部又在北京召开了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检查落实了任务。1985年5月,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在西安召开了《陕甘宁边区教育史》编写工作座谈会,董纯才同志参加会议,作了重要讲话,还和曾在陕甘宁边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几十位同志进行座谈,商讨有关《陕甘宁边区教育史》的编写计划。会上成立了编审委员会,并讨论了编写大纲,董纯才同志欣然同意为史书作序。由于编写工作拖长了时间,董纯才同志溘然长逝,我们遵照他生前夙愿,根据他1985年5月在《陕甘宁边区教育史》编写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纲和有关发言内容,整理成《陕甘宁边区教育的基本经验》一文,作为本书的代序,以表深切怀念之情。
本书在编著过程中,胡乔木同志欣然为之提写书名,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很大鼓励。嗣后,他不幸逝世,未能见到该书正式出版,深感遗憾。在此,特向乔木同志致以亲切的谢意与怀念。
编著《陕甘宁边区教育史》从一开始就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由曾在陕甘宁边区做过教育工作、之后仍长期致力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几位老同志任主编,亲自指导编写工作;同时,各章撰稿人也都是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长期从事边区教育研究的同志。他们先编出《陕甘宁边区教育大事记》(已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在此基础上又经过几年笔耕,拿出初稿后,广泛征求意见,多次研究讨论,反复修改,才完成这部史书。
本书的体例为总论、分论、专题三个组成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是总论部分,概述了陕甘宁边区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线索;第五章至第十章是分论部分,按照陕甘宁边区的教育结构,分别叙述各级各类教育的产生、发展和基本经验;第十一章至第十八章为专题部分,是对陕甘宁边区教育中的一些重大实践活动和主要成就作专题论述。采用这个体例,完全是由边区教育的实际决定的。陕甘宁边区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时期,而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反映一定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和主要任务的总的教育方针政策性问题,又有教育发展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很有必要以总论的形式总结上述三个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规律。同时,通过分论又能更全面、更系统地反映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发展线索和实际,给人以完整的认识;专题部分则集中列举出边区教育中的重大实践活动及其主要成就,这就更突出了陕甘宁边区教育的特色。至于各章体例,则是从实际内容出发,不求划一,各具特点。
编著本书的合作单位有:陕西省教育委员会、陕西省教育学会、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西北政法学院。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教育学院等单位也给予了不少的协助。
本书的撰稿人是:林平第一章,吕夷 第二章第一节(合写)、第四章、第五章、第十四章,吴璋第三章,刘汉华 第二章第一节(合写)、第七章、第八章,栗洪武 第二章第二节、第六章(合写)、第十一章(合写)、第十二章,李金华第六章(合写),胡永芝 第九章、第十五章,张秦英 第十章、第十六章,李绵 第十一章(合写),贾瑞梅 第十三章,秦德增 第十七章,李耀萍 第十八章、第二章(参与)。张安民、吕夷、刘汉华、栗洪武负责全书的修改和统稿工作。此外,吕夷编制了《陕甘宁边区高等干部学校校长一览表》和《抗日军政大学在陕甘宁边区各期概况表》;刘汉华编制了《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中学校长一览表》;栗洪武整理了《陕甘宁边区教育的基本经验(代序)》一文,绘制了《陕甘宁边区高、中等学校分布图》;贾瑞梅和李耀萍搜集并提供了部分资料;杨超英搜集、提供了图片;齐静波和其他同志为本书的编写做了大量的事务工作。
本书在编著过程中,得到曾在陕甘宁边区工作过的许多老同志的热心指导和关怀。特别需要提及的是,林迪生同志多次来陕参加书稿的研究、讨论,给予了热情的指导与帮助。对此,永志不忘。
本书内容多,涉及面广,差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