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九四四年边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形势
自西北局高干会议后,边区把整风与党政军民财学等各项实际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有力地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显著进步和发展。在政治方面,进一步贯彻了中共西北中央局领导一元化和“三三制”政策,开展了拥政爱民和拥军优抗运动,党内外更加团结一致,军队与人民、政府之间的团结更加巩固。同时还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三次反共高潮,赢得了保卫边区的又一次重大的胜利。在经济方面,贯彻了由经济到财政的发展路线,生产第一,全体军民齐动手,开展了大规模生产运动。1943年成为边区生产大发展的一年,产粮184万石,比上一年增加16万石,除去总消费量,尚余22万石。植棉超过15万亩,可收棉花170万斤到200万斤。能够满足边区需要的一半。产盐60万驮,全边区成立起260个合作社。军队、机关和学校的生产也得到很大发展。绝大多数的部队实现了部分自给,三五九旅开荒地10万亩,收细粮2万石,做到自给有余,并向政府交公粮。机关、学校生产,据延安一个地区的统计,种地3.5万亩,收细粮6000石,蔬菜1484万斤,自给比例达26%到76%。这样,就使边区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走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境地。在文化教育方面,开始纠正了教育内容与边区实际脱节、与群众脱节,组织形式不适合于分散的农村环境的偏向,从而使教育事业沿着新的正确方向进行。
上述情况表明,整风运动和生产运动促进了边区的进步和发展,为进一步把边区建设成为抗日民主模范根据地,发展文教事业,创造了物质的和精神的基础。由于经济的发展,群众对文化教育的需要也提高了,而文化教育事业本身也需要总结整风与改革以来的新鲜经验,沿着一条新的正确的方向继续发展,更好地为建设边区和抗战服务。因此,有必要筹备召开一个文教工作者的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