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二、老区教育的恢复

刘宪曾 刘端棻


    1948年3月宜川战役后,陕甘宁边区的老区逐渐光复,老区的教育也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延安大学于1948年6月在洛川创办了分校,招收黄龙新区和西安地区进入边区的知识分子,以后分校随着时间的进展,从洛川迁到宜川,又从宜川迁到韩城,规模也越来越大,开始只有几十人,到1949年上半年,分校学生已扩大到近千名,分校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为团结、教育、改造蒋管区来的知识分子积累了很有益的经验。延安大学总校于1948年7月上旬从山西隰县迁回延安后,由于分校毕业的学生不断进入总校,由于从西安地区不断涌进大批知识青年,总校规模也愈来愈大。1948年11月,总校在新型正规化思想指导下,成立了行政、经建、教育、文艺四系。到1949年春,总校学员也增至近千人。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延安大学奉命改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7月由延安迁入西安。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继承延安大学的优良传统,因陋就简,艰苦办学,从1949年6月到1953年7月培养了一万余名干部,分配到西北五省和全国各地去开展工作。
    为了适应新区不断扩大,急需干部的要求,西北局党校于1948年6月中旬从子洲县双湖峪迁回延安花石砭,首先办起400人的地方干部训练班,接着又设三院,扩大招生1600余名,1948年3月又在韩城双楼富村建立分校,接收晋绥来校学习的1400余干部。1949年7月,西北局党校与韩城分校均迁入西安小雁塔继续办学。此外还创办了一批新的学校,如1948年8月21日西北财经学校创立并举行开学典礼,校长贾拓夫,第一期收生200名,开设课程有新民主主义财经政策、财经业务常识、政治常识及国文、数学、会计等。宗旨是为解放大西北培养新民主主义的财经干部。以后该校迁往山西解县,1949年7月改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第四部。1948年9月19日,西北军政大学和陕甘宁晋绥边区行政学校在山西临汾成立,贺龙兼任军政大学校长,武新宇任行政学校校长,西北军政大学创办时设有本科、预科及研究科,全校教工学生2200余人,西安解放后,西北军大迁入西安,西北军区所属学校,均并入军大,学校规模更加扩大,西北局除继续任命贺龙兼校长外,又任命钟师统、李长路为副校长。1948年11月18日西北艺术学校成立,分一、二两部,一部住山西兴县,二部在山西临汾。校长亚马,二部主任朱丹。1949年4月,一、二部与延安大学文艺系合并,改称西北人民艺术学校,校址暂设临汾,第一期有学生800余人。以上这些学校,都是为了适应新区急剧扩大,急需大批干部的要求而开设的,都是短期政治和业务训练班性质的学校,一般都是三个月到半年就毕业,毕业后大都分配到新区去开展工作。这一段是老区高等干部教育大发展的时期。
    关于老区中等教育的恢复,1948年7月13日,边区政府专门发了指示,指示指出,现在西北革命形势,日益发展,各个地区各种事业的干部需要日益迫切,因之培养更多青年知识分子为新民主主义建设人才的任务,就日益繁重。因此,决定恢复行知中学和米脂中学;关中师范与新接收的彬县中学合并,改称关中联中;三边、陇东分区党校内附设中学班或师范班。到1948年底,老区中等学校已恢复五所,即延大附中、行知中学、米脂中学、绥德师范和关中联中。这一时期。老区中等学校虽然没有恢复到原有校数,但由各分区党校、干校培养的干部人数,却大大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例如1948年3月,将陇东中学改建为陇东分区党校,党校办了两期,培养干部322名。1949年5月陇东分区党校又改为陇东分区干校,7月7日开学时有学员236名,9月又招收361名,共597名,不到两年时间就培训了919名干部。从1948年3月到1949年底,老区中等以上学校培养了近10000名干部,输送到新区和老区各条战线上去,为支援西北解放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老区小学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恢复。1947年7月5日,边区自卫战争开始转入内线反攻时,边区政府教育厅即给各专员、县长发出关于根据具体条件恢复国民教育工作的指示信,但是由于敌人侵占后对教育设施破坏严重,恢复工作进展比较缓慢。1948年7月8日,边区政府对恢复老区国民教育工作,又专门发出指示。指示指出:边区国民教育,历年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倡导与广大人民的支持下,曾不断发展。完小毕业生40%以上参加了边区工作,成为边区干部的重要来源之一。在解放战争中完小学生参军参战者,为数亦复不少,对保卫边区和支援前线,均有不少贡献。但自蒋胡军大举进犯边区以后,各级学校的设备几被破坏无遗,加以普遍灾荒,群众无力送子弟入学,边区国民教育遂大部陷于停顿状态。目前解放战争已移至蒋管区进行,老区绝大多数县分已不受战争的直接影响,且夏收以后,灾荒亦逐渐消除,恢复文教建设的条件已渐次具备。各县必须根据需要和可能条件,有计划的逐渐恢复小学及必要的社教组织。指示指出:恢复国民教育的重心应放在完小,老区各县应集中力量办好一个或几个完小。初小应根据民办公助方针,逐渐恢复或创办。社会教育应以学校和民教馆为据点去开展,原有各城镇之民教馆,应尽可能地设法恢复。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应根据工作需要,分别予以恢复,教职员待遇普遍实行薪金制。指示还对教员的调配、经费开支、教材编印等作了原则规定。这个指示下达各地后,各地立即开展了国民教育的恢复工作。到1948年底,老区完小已恢复50余处,初小恢复近千处,基本上接近战前的水平。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刘宪曾 刘端棻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