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边区中学

刘宪曾 刘端棻


    边区中学是党在陕甘宁边区建立的第一所普通中学。1938年,全国各地青年学生,大批来到延安,其中一部分年龄较小,文化程度偏低,不能马上分配工作,需要提高;还有一部分干部子弟、长征过来的“红小鬼”,文化程度也很低,需要培养;随着抗战的深入,革命斗争也需要大批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中下级干部来充实基层政权。在这种情况下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边区政府教育厅决定成立陕甘宁边区中学。当时暂以延安城内凤凰山下旧城隍庙内鲁迅小学校址的一部分作为校址,学校一面筹建,一面进行招生,9月8日正式上课。开始有学生200多人,编为四个队,每队约50~60人。有教员11人。蔡子伟任校长。
    1938年11月中旬,为防日本飞机轰炸延安,避免损失,学校奉命迁移到安塞的吊儿沟和茨儿沟继续办学。
    边区中学的任务是给学生以短期训练,培养小学师资和中级文化干部。边区中学的教育方针是:“以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有民族观念、有民主思想、有抗战建国知能的新青年为宗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边中在教学中强调启发式,强调培养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校开展了“民主教学”,提倡自动学习,发扬互相帮助、互相勉励、互相督促的集体学习精神,常常采用座谈、讨论、互助的方式进行学习。学校还举行定期和临时测验以及学习检查,要求学生订立学习计划,执行学习纪律。
    边中学生的课外活动是非常活跃的,学生自己的组织在延安时为俱乐部,到吊儿沟后改为学生会。学生组织了文艺研究会、歌咏队、戏剧队、救亡室;开展教歌、排戏、办墙报、讲演比赛等各种活动。星期天还到附近农村进行优待抗日家属和宣传活动,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小戏,教唱抗日歌曲,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鼓动群众的抗日热情和支援前线的积极性。
    边中初建之时,因为校址狭小,学生们上课、住宿的地方都很困难。一队当时住在大厅里,没有床板,整个房子里都铺了草铺,晚上在草铺上睡觉,白天坐在草铺上上课。二队借鲁迅小学的教室上课。三队没有教室,就在院子里上课。二、三队的学生都借住在学校周围的群众家里。当时学生上课都是坐在地上,既没有桌子,也没有凳子,后来弄来十几张长桌,又给每人一块长方板,长方板既当课桌,又用它来端饭,既简单又方便。有一段时间,为了防空,各队分别到山沟的窑洞里上课。
    1939年春,边中开展大生产运动,当时给边中的任务是开荒2000亩。为了完成生产任务,学校将学生按队住在三个村子,由队主任带领进行生产。两三周内,开荒1800多亩,秋季收粮200多石,完成了2/3的自给任务。为了解决师生的吃菜问题,学校利用周围沟旁坡地,种了白菜、豆角等,除日常供给全校吃菜外,还储存了一二万斤南瓜。
    边中的师生、同学之间非常团结,学生十分尊敬老师,教师也十分关心学生。师生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亲如手足。教师的衣服脏了,同学们就偷偷地拿去洗。教师们经常查看学生的宿舍,看同学们睡得好不好。特别是训育主任刘宪曾,因为他爱学生如子女,被同学们亲切的称为“刘妈妈”。1939年春,学生中发生了伤寒,连续病倒了十几个人,伤寒病人需要隔离,把病人安排在另外一个窑洞里,为了照顾患病的学生,刘宪曾戴上口罩,整天待在窑洞里,给学生喂药、喂饭、端便盆、洗脏物、请大夫,在他的精心护理下,十几个学生全部转危为安。
    边中的教师和学生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党的会议和各队的生活检讨会进行的。学生的党小组生活,要求每个党员订出自己的计划,写出一周内在学习、生活上的具体要求,以及如何帮助同学等。在下次会上进行认真汇报,并检查效果。一般同学的生活检讨会,在每周星期六下午或晚上进行,党员带头从学习、生活、劳动、思想作风等方面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了一种经常性的制度。
    边中师生每到一处,都和当地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群众服务,帮助群众工作,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师生经常帮助抗属,给他们挑水、砍柴、扫院;还经常去周围农村帮助群众收割庄稼,演出抗日歌曲和小节目,进行抗战宣传。冬天学校派教师和学生去办冬学,帮助群众识字,扫除文盲。群众对学校也十分热情,借给用具、耕牛,对师生的劳动进行技术指导,帮助耕作。在与群众的广泛接触中,师生们的思想感情更加与群众接近了。
    1939年7月,由于形势的变化,边区政府决定将鲁迅师范与边区中学合并。合并之后的学校改名为陕甘宁边区师范。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刘宪曾 刘端棻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