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陇东中学
1940年前陇东大部分地区为统战区,1940年2月陇东的新政权才开始建立起来。在此之前,陇东老区境内没有一所中等学校。随着边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在陇东建立中等教育,不仅是边区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而且是当地政治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1940年3月,边区政府教育厅决定派陆为公、孙萍前往庆阳城筹办陇东中学。起先准备取名为陕甘宁边区第四师范,后为了争取临近国统区的青年学生入学,遂决定改称陇东中学。在陇东分区党政机关的大力支持下,本着边区政府“少花钱多办事,要想尽一切办法,能在半年开学”的指示精神,他们利用一座古庙,一边修建校舍,一边动员招收学生,经过5个月的辛勤劳动,完成了学校筹备工作。
1940年9月1日,陇东中学在庆阳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毛泽东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也分别为学校题字庆贺。当地党政军领导马文瑞、王维舟、马锡五也亲临会场,表示热烈祝贺。
边区政府任命陇东地委书记马文瑞兼任校长,赵长远任副校长。当时有学生120名,根据文化程度编为三个班,即师范第一班,31人;中学第一班,41人;预备班42人。陇东中学是一所包括师范班在内的普通初级中学,受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直接领导。
1940年11月,学校根据边区政府关于提高国民教育质量的指示,对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整顿。首先进一步明确了陇东中学的培养目标是小学师资和地方干部,学习期限有所延长,教育内容也作了重新安排。其次,调整了干部,增设了机构,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工作走上正规。与此同时,学校还开展了生产自救活动,初步解决了生活困难和经费不足的问题。
1941年,学校增加了教学班,扩充了教职工队伍:学校的教职工由开办时的8名,增加到28人;有教学班7个,学生247人,其中有妇女训练班和新文字训练班各一个。
1942年5月到1943年底,陇东中学进行了整风。在整风中,学校对前一段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从而为学校工作的全面改革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整风运动的同时,学校还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全校师生自己动手,仅1942年师生就开荒30亩,连前一年开的85亩荒,共收小麦3石、糜子30石、草3万斤,同时他们还种了15亩蔬菜,收洋芋、萝卜5000余斤,解决了三个月的吃菜问题。师生开荒种粮种菜、喂猪打柴,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改善了办学条件,使师生受到了深刻的劳动锻炼,而且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的经济封锁,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整风期间,学校对教学工作也进行了调整。1942年秋,根据《陕甘宁边区暂行中学规程草案》规定,将学制改为三年。1943年3月,在考核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了精简整编,取消了预备班。同年5月,接收了陇东地委第12期干训班,称陇东中学地方干部训练班。这时,全校有5个教学班,其中师范、中学各2个班,还有一个地干班。这时学校的校长先后由苏力、万成章担任。
1944年,学校明确提出把陇东中学办成行政干部学校的口号,取消了师范班,只设中学班和地干班,并依此安排了教学工作。中学班的任务是培养未来干部与边区知识分子,招收完小毕业生。学生毕业后,少数人考入边区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绝大多数人分配工作。地干班从基层干部和地方部队战士中招生,任务是提高现行在职干部,文化水平要求较低,毕业后一般返回原地工作。这一年,刘泽如接任陇东中学校长。此时,学校的规模也有较大发展,到1946年,全校教职工增加到37人,学生发展到330人,有7个教学班。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学校进入战时教育时期。此时,学校一方面组织师生进行社会宣传,一方面加强对师生的自卫战争教育和军事训练活动。
1947年2月18日,蒋胡敌军进犯庆阳城,陇东中学遭到严重破坏。师生撤离庆阳后,辗转迁徙,在转移途中,政府不断抽调学生参加工作,上课时断时续。为了直接支援前线,在转移途中,陇东师生还组织了30多人的随军工作队,在副校长冯克箴的率领下,辗转于陕北及陇东的华池、环县、合水一带,为部队动员粮食、担架,协助运送伤员。同年6月下旬,陇东地委决定,学校保留建制,停止上课。9月,随着战局的好转,地委决定陇中恢复上课。学校当时设在二将川,有教学班3个,学生74人,教职员24人。这时因刘泽如调延大工作,学校工作由副校长冯克箴主持。1948年3月,陇中奉命停办,改为陇东分区党校。
陇东中学从1940年创立,到1948年停办,历时8年。学校在战争环境下,坚持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先后培养出毕业生523人,为抗日战争培养了大批干部。
陇东中学的建立,为陇东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陇东分区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边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