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延安中学和行知中学
1944年8月,边区政府决定将延安师范同延安大学中学部合并,改名为陕甘宁边区延安中学,校址设在延安桥儿沟。延大中学部是由延安大学附中、自然科学院预备班合并,并招收保育小学应届毕业的学生而成立起来的。主任是王志匀。延安中学成立之初,共有教职员工200余人,其中教员60多人,其余为行政人员和生产人员。学生700余人,按程度编为12个普通班,另外还有3个地干班。这所中学是边区规模最大的一所中学,绝大部分是干部子女。校长霍仲年,副校长先是何锡麟,后是何立。1945年冬,边区政府任命马济川为校长,卢勤良为副校长。1944年是边区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一年,学校成立后,认真贯彻边区文教大会精神,加强了教育改革。1946年2月中等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学校又深入进行了教学工作的全面改革,在教育思想、方针、教学内容、方法、管理制度、学生思想工作等方面都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教育内容,具有自己的特色。这时,学校办有青年学生班,又办有地干班;既有文化班,又有工业班;有正式班,又附设补习班。多种形式办学,以青年班为主。学校规模更加扩大,有教学班23个,学生人数达到1100多人。
1946年9月,为了纪念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经边区政府第九次政务会议通过,延安中学易名为行知中学。
1947年3月,在蒋胡敌军侵占延安前夕,学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和边区卫生学校的部分师生一起,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后方医院;一部分师生由校长马济川率领进行了转移。学校提出“学校变成医院,医院变成学校”的口号。所谓学校变成医院,就是在一切为着战争胜利的前提下,教育也纳入战争的轨道,为自卫战争服务;医院变成学校,就是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教育和锻炼青年一代。第四后方医院组成后,下设五个所,每所都配备所长、指导员各一人。大部分师生都成为医院的行政和护理人员。行知中学副校长卢勤良任院长,卢云克任副院长,李仪任政委,刘其瑞任总支书记,李绵任政治协理员。同年5月,第四后方医院改为第四野战医院,随军工作。
在极端激烈的战斗中,在参加革命战争的高度热情鼓舞下,医院的师生们,不顾疲劳,不分昼夜,甚至带病坚持工作。半数以上的同志拿出自己的衣服、被褥、书籍以及自己的一切东西,送给伤员使用。在困难的环境下,他们宁肯丢掉自己的背包,也要抬运伤员或背起公物。行军中唯恐伤员吃不到肉和面,师生们总是想法带着肉和面行军。伤员换下的血衣,不等吩咐,就有人拿出自己的肥皂洗涤。在陇东、三边、榆林三次战役中,他们行军3000多里,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跋山涉水,终于走过了战区和后方,走过了新区和老区,走过了森林和沙漠,他们亲眼看到了被胡马敌军蹂躏地区人民的悲惨景象,也看到了千百万人民群众对于革命战争的热情支援。师生们也经受过饥饿和疲劳,也曾带着伤病员在敌人的圈子里突围,在敌我阵地之间抢运过上千的伤员,在敌机的轰炸下工作。这一切都给了师生极大的教育和锻炼,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志还是第一次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得到考验。
工作是紧张的,斗争是残酷的,但师生们并没有丝毫放松政治和业务学习。学校随时组织师生学习新华社各个时期的社论、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土地法大纲、毛主席《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材料。通过学习,不仅纠正了师生工作中和思想中的偏向和错误,并且使大家了解了整个革命斗争的形势,提高了胜利信心。“我们只有掌握业务技术,才能为伤员服务”。为此,医院非常重视对师生进行业务培训。医院初成立时,就抽调19个护士进行了10天的技术训练。以后,在任务较轻时,又用教授的方式进行技术教育,使大家了解一般的医务常识,并联系实际操作进行教育。在10个月的时间里,师生们懂得了一般的外科护理知识,学会了打针、消毒、换药、扎绷带、查体温、灌肠、冷热敷,认识了一些医药名字,掌握了一些外用药的用法,获得了不少成绩。
第四后方医院的师生们,在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的方针指导下学会过日子的办法,全院从上到下竖持了节约,10个月内,他们节省了140担粮食。同时,由于严格规定了经费开支原则,加上一些合理的生产,医院增加了药品和治疗设备,运输牲口也增加了,还积存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改善了工作和生活条件。
为了更好地为伤员服务,做好伤病员的管理教育工作,师生们很注意了解伤病员的思想、情绪和生活要求上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他们采取了许多有效的管理和教育方法。如必须认识尊敬伤病员对于革命的功绩,对于他们的痛苦应寄于同情和安慰;并且诚心诚意为他们服务,处处为伤员利益着想;及时给伤病员做时事和党的政策的报告,组织他们讨论,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组织文化娱乐活动,调剂他们的生活。
第四野战医院(包括后方医院时期)在陕甘宁边区的自卫战争中,先后接收了延安阻击战、青化砭伏击战、羊马河伏击战、蟠龙战斗、收复陇东战斗、榆林战斗、沙家店战斗、延川清涧战斗、解放宜川战斗和瓦子街伏击战、西府战斗、荔北战役、渭北战役、解放西安战斗中的伤病员。从1947年3月到1949年,医院共参加战斗100多次,接收转移和治疗伤员近万人。除转运伤员60%以外,住院伤员治愈率达95.5%以上,保证了70%以上的伤员重上前线。上述优异成绩曾先后两次受到上级表彰,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陕甘宁边区战时教育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西安解放后,医院已发展成为一所有1000余人的正规医院。1950年10月,医院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基地医院开赴朝鲜,支援了朝鲜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1958年医院离朝回国,回国后定居辽宁兴城,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204医院。
行知中学的其余师生在马济川校长的率领下,跟随边区政府转战于陕北等地。这个时期,学校的主要任务,一是组织学生上课学习,二是开展课外群众宣传工作,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上山打柴,摘野菜,种地改善生活。这一部分师生3月份从延安出发时,共有学生470人,转移途中先后接收了子长中学、绥德师范、米脂中学和保小等学校的学生195名。同时学校有383名学生先后被调出参加了工作,130名学生调延大中学部学习,10名学生在转战中疏散。到1947年11月底,学校仅剩学生80余人。
1948年初,陕北局势根本好转,学校奉命从山西临县白文镇西渡黄河到瓦窑堡住下,与延属分区地干班合并,改称延属分区党校。李景膺兼任校长,不久杨彩彬接任校长。校址迁到志丹县城。
延安光复后,学校奉命迁回延安,住在清凉山下。6月,按照边区党委和延属专署的决定,党校地干班部分和青年班部分分开,以地干班部分为主,在延安七里铺成立西北党校。青年班部分迁至延安刘万家沟,并收新生三个班,共七个班,于同年又重新恢复行知中学。校长徐劲,副校长白云亭,总支书记王伯勋。
1949年2月,边区政府决定行知中学改称延安中学,延大附中改称行知中学。9月,延安中学与行知中学合并,改名为陕西省延安中学,校址迁到枣园。丁子文任校长,白云亭任副校长。至此,学校恢复和建立了正常的教学和工作秩序,按六年制全日制中学设置课程。从此,延安中学大踏步地为培养新中国的建设人才而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