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五、子长中学

刘宪曾 刘端棻


    为了纪念谢子长烈士在陕北地区建立党组织和创建陕北红军的功绩,并方便子长、清涧、延川等地农村学生入学,1945年5月边区创办了陕甘宁边区子长中学,校址设在子长县瓦窑堡。学校最初有四个班,1946年后增至为六个班,校长刘端棻,副校长宋养初。1946年7月,刘端棻调延安大学工作后,王志匀任校长,副校长赵亚农。
    勤俭办学是子长中学的优良传统。勤俭办学在子长中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各方面:一是开荒地、种瓜菜。学校建立之初,物质生活条件十分困难,为了改善伙食,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师生们开了片片荒地,种上豆角、西胡芦、萝卜、白菜、南瓜等。他们辛勤耕耘,春种、夏锄、秋收,当吃到自己亲手种植的新鲜瓜菜时,都感到分外香甜。二是支援农忙。每年夏秋农忙季节,师生们都按班到附近农村帮助农民锄田种庄稼,同群众同生产、同学习,在生产劳动中密切了群众关系,增强了群众观点。三是拾砖运瓦,助民建房。除了参加校内的必要劳动外,师生在校长的带领下,常常协助瓦窑堡街上的居民、商店主修建房屋。当一垛垛墙垒起来,一幢幢房子、窑洞建起来的时候,他们自豪地说:“那上面也有我们的汗水。”学校把参加劳动所得的报酬买成学习用具、毛巾等分给学生,也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四是自己打柴烧,共同享温暖。陕北有句流行的谚语:“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煤炭近在咫尺,但在严寒的冬天,学生们并非轻易能睡上暖炕。每年秋季,师生们都以班为单位抽空到山上打柴割蒿,集中堆放;进入冬季,学校就用这些柴蒿为师生烧出暖烘烘的热炕,解决了冬季取暖的困难。
    子长中学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他们学习的主要形式,一是结合课程联系当前形势进行教育,政治课进行形势教育,语文课也同样注意这方面的教育;二是校长、教员和学生共同举行形势座谈会,师生结合国内外重大事件或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畅所欲言开展讨论。校长还向全体师生作时事报告。
    为了取得当地群众对学校的了解和支持,学校十分注意听取群众对学校的意见。学生家长来校,班主任主动找他们攀谈,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生过去的情况,征求他们对学校的意见。1946年5月,在建校一周年纪念活动中,学校还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刘端棻校长在座谈会上,向家长汇报了教学情况,学生的进步表现,对学校工作中的缺点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并虚心征求和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1947年2、3月间,当蒋胡敌军飞机对瓦窑堡进行扫射、轰炸时,为了安全和坚持学习,学校曾动员师生在城东九沟台开辟了临时学习场所。3月底,师生们把学校储存的粮食、桌凳、书报及其它校具搬运出城,就地坚壁起来,准备随时转移。4月初,学校开始转移,根据师生健康年龄状况,把师生分别编为两个分队。校长王志匀率精壮的一队人去前线,准备配合地方武装打游击,就近支援前方。副校长赵亚农率领老弱病幼一队,听候随时转移。
    1947年5月,在羊马河战役中,子长中学师生积极参加战地救护伤员。羊马河战役后,学校两个队汇合于贺家渠,全体师生编入吕梁军区第一野战医院。这一时期,师生积极配合医院工作,日夜守候在伤员身边,为伤员喂水、喂饭、倒屎、倒尿、擦脸洗脚,帮助伤员翻身、盖被单。
    1947年8月初,子长中学转移到佳县高家塔,奉上级指示,大部分学生并入绥德师范和米脂中学,少部分学生并入行知中学,子长中学从此结束。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刘宪曾 刘端棻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