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延安第一保育院
延安第一保育院(简称一保)是在抗日烽火中诞生、成长起来的。从诞生到全国解放前夕,在边区历时12年之久,规模不断扩大,工作越做越好,即使在战争环境,仍坚持办院。该院曾几次迁移,辗转于黄河两岸,就其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1938年至1940年)
1938年秋,边区保育分会成立后,便积极筹办第一保育院。10月2日,一保在延安正式成立。院址最早在延安南门外柳林子,后来由于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为了保证儿童的安全,全院于10月10日从延安迁到安塞县小草峪。这期间,由于刚建院,一切工作都是从头开始,他们面临着工作人员缺乏保育经验和设备简陋等困难,但保育工作者认识到抚育民族幼苗茁壮成长是革命的需要,是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于是他们本着知难而进的精神,勇敢地承担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们提出“在工作中摸索经验,在学习中提高工作效率”的口号。全院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开始接收孩子,最早时有20名儿童,后发展到86名。开办时教职员仅有几名,院舍仅有几孔土窑。在小草峪约住两年,后因该地交通不便,供给困难,院址狭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故由边区政府拨款和各地捐款,在延安北门外另建新院。新院落成后,于1940年7月迂回延安。
(二)充实发展时期(1940年至1946年)
一保于1940年7月搬入新院。新院有石窑50孔,土窑40孔,平房60间,较之过去宽敞、实用,为扩大招收儿童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时,全院教职工和儿童数均逐渐增加,直至1941年8月与女大托儿所合并,儿童数达到299名,教职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不仅数量上有所变化,而且质量也逐渐提高。先后调派了一批知识分子干部来院充任保育人员,他们与原农村妇女出身的保育员密切配合,各自发扬其优点,以农村保育员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知识分子的科学方法抚育孩子相结合,使保育工作的质量显著提高。
在儿童生活营养方面,除政府按规定标准拨给经费外,全院职工发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革命精神,开荒种地、生产粮食、蔬菜、水果,并开设豆腐房,生产豆腐、豆浆等,还饲养猪、羊,以调剂教职工及儿童生活,使得儿童的饭菜较前花样多,味美可口,营养丰富,促进了儿童健康成长。
在设备方面,教学用品、儿童玩具、医药卫生用品等均有添置,除部分购买外,本院职工自己制作,解决了教学、管理孩子、医药等方面的困难,为儿童心、身、智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正当一保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蓬勃发展之际,忽遭蒋胡敌军进攻延安,迫使该院不得不撤离延安,开始行军转移。
(三)流动转移时期(1946年11月至1948年9月)
一保接到上级关于撤出延安、转移到安全地方的命令后,于1946年11月,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阔别了他们辛勤耕耘八年之久的美好家园,踏上转移的征途。先到瓦窑堡,孩子们过着安宁、愉快的日子,但安静地生活了100天左右,又遭到敌机的轰炸和扫射,为了孩子们的安全,院领导白天带领儿童到山上防空,当幕色降临时,又返回住处。疏散在外,吃、住、行都很困难,全院工作人员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每天背干粮,自己担水,找柴火,为孩子们烧开水喝,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了20天后,瓦窑堡也面临危急,而且保育院与政府失掉了联系,于是院领导立即决定:孩子分两路紧急转移,一路由刘景田带领其它解放区的孩子,先向北转移,然后渡黄河到山西省三交镇;另一路由杨芝芳带领边区的孩子由绥德渡黄河到山西临县碛口镇。
这段时间,该院辗转南北,长途跋涉,人力、物力消耗较大,特别是缺医少药,开展教育和保健工作较困难。但该院仍重视孩子的健康,采取积极预防的办法,如多给孩子们洗澡,注射各种疫苗,以增强体质。同时,又在群众中进行卫生宣传和必要的卫生工作,以防传染各种疾病。在伙食营养方面,后勤人员想尽办法,紧缩各方面的开支来保证孩子的伙食营养标准。还发动全院职工开荒种菜,以调剂孩子的生活。在知识方面,通过日常生活,对孩子进行生活常识的教育;通过行军转移,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使孩子们热爱边区,憎恨敌人。此外院领导特别重视对职工的教育和培训:首先是提高全院人员的思想觉悟,认识到自己从事的保育工作是革命工作,是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要安心于本职工作。其次,抓紧了保教人员的业务学习,除坚持正常的业务学习外,还抽调部分人员举办业务轮训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四)重返家园(1948年9月至1949年11月)
延安光复后,一保于1948年9月返回延安。这时所有隐藏的图书、玩具和药品都被抢劫一空,学校仅存破烂的墙垣和遍地的污秽。面临此情此景,上级组织作出重新修建校园的决定,于是全院职工协助工人不辞劳苦,很快就完成了院舍的修建任务。1949年11月,一保辞别了抚育他们幸福成长的革命圣地——延安,怀着喜悦而又眷恋的心情,迁到古城西安。
一保第一任院长是丑子岗,继任的有李芝光、陶口波、丁彤、凌沙、黄杰、杨芝芳等。杨芝芳任院长时间较长。
据不完全统计,12年来,第一保育院为革命抚育了2400多名儿童——优秀的革命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