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二、延安第二保育院

刘宪曾 刘端棻


    延安第二保育院(简称二保)于1945年6月1日在延安正式成立。1946年11月,奉命疏散到太行解放区。1948年1月改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教育厅领导,并与这个边区的福利托儿所合并,改名为晋冀鲁豫边区实验保育院。1948年9月,改属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领导,易名为华北实验保育院。1949年9月该院迁到北京。同年10月,改属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领导,名为北京六一幼儿院。
    该院从成立到解放前夕,历时4年多,大部分时间是在纷飞的战火中度过的,曾几次长途转移,就其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1944年秋至1946年秋)
    第二保育院成立后,第一批接受儿童60多名,最大的6岁,最小的1岁半。由于家长急于上前线,健康的和有病的孩子一并接收入院,其中有一麻疹病儿,因为保育员缺乏卫生知识,对病儿未进行隔离,于是疾病在全院蔓延开了,严重地威胁着孩子的生命安全。在这一紧急关头,院领导召开全院工作人员大会,号召“全体职工紧急行动起来,为了革命,为了孩子,要坚决克服一切困难,一定要把病儿照护好,保证病儿的生命安全,一个不能死。”全院同志积极响应这一号召,以战斗的姿态投入与麻疹病的搏斗中去,时刻守护在病儿的身旁精心护理,当病儿需要输血时,职工们争先恐后为病儿献血。经过一个多月夜以继日的苦战,60多个病儿脱险了。
    在建院初期,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但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在康克清的具体指导下,克服了一切困难,初步摸索出一些教育和护理幼儿的经验与办法,为以后辗转迁移作了准备,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展保育工作打下了基础。
    (二)行军转移时期(1946年11月至1949年9月)
    1946年11月正直寒冬季节,第二保育院的136名儿童在战火纷飞中开始了长途行军。他们从延安出发,向太行解放区转移,于1947年2月中旬到达了目的地——太行解放区襄垣县南里信村。
    1947年8月,上级通知二保将东北局干部的子女送往东北,与其父母团聚。该院一部分干部带领父母在东北的儿童从山西襄垣县出发,经过海、陆六千余里的远征,到达了目的地——哈尔滨。他们之所以能安全地将孩子送到父母的怀抱,这完全是沿途各级党、政、军领导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顾,以及工作人员在“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下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的结果。
    1948年3月该院奉命转移到河北省平山县。在历时近百天、行程近千里的夏季行军中,全体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辛勤劳动,终于安全到达了目的地——河北省平山县刘家会村。从此,院名改为华北实验保育院。
    1948年11月,保育院又奉命向山西省平定县转移,于12月底到达平定县。
    (三)迁往北平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党中央迁到北平。实验保育院接上级通知迁往北平。
    延安第二保育院从建院到全国解放,历时四年零四个月,在此期间,经历了四次长途行军,历时两年零十个月,行程2340里。在转移途中,孩子被背过、担过、抱过、骡马驮过,也坐过火车、轮船,在寒冬的风雪中走过,在盛夏的烈日下也走过,白天走过,黑夜也走过,翻过许多崇山峻岭,越过无数的原野村庄,爬走过坎坷崎岖和人迹罕到的荒僻小路,拂晓通过黄河,黑夜抢渡汾河,通过敌人的层层封锁线,遭到过敌机扫射,轰炸……。总之,尽管一步一个困难,时刻都有危险,但由于有党的领导,有各级政、军机关的关怀,有人民的爱护与支持,有工作人员“一切为了革命,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孩子”的崇高思想与认真负责、积极工作的实际行动,所以克服了大大小小的困难,战胜了危险,终于保护了全体孩子的安全,使孩子们健康地成长起来。同时,在保教业务上,也初步摸索到一些经验,为建国以后的保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陕甘宁边区的第一、第二保育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完善,逐步发展起来。保育院的建立,充分体现了党对广大干部的关怀。同时也体现了党中央对革命后代的爱护和关怀,使他们能在党的怀抱里,在保育院这个革命的摇篮中幸福地成长。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刘宪曾 刘端棻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