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儿童的保健工作
保健工作是保证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的关键,是保育单位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是全面贯彻幼教方针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边区各保育单位一直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因此,经过集体保育的孩子,一般都身体健康,身心发育正常,品德良好。儿童保健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生活管理
儿童的生活管理十分重要,管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儿童品行与习惯的形成。生活管理实际就是对儿童进行个性、习惯、品德的教育,培养儿童守纪律、讲道德、有礼貌、爱整洁、爱劳动和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因此,在生活管理上首先应为儿童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养成按时起床、睡眠,定时吃饭、喝水等,并保证一定时间的游戏和户外活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过乱七八糟的生活,就是受乱七八糟的教育,过有组织的生活,便是受有组织的教育。”由此可见,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对儿童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管理孩子:保育单位的孩子都是在集体中生活,对儿童的管理是以儿童生理、心理、卫生等有关理论为依据,制订儿童作息制度,进行科学管理。边区保育院在管理儿童方面,采取编班的办法进行管理,按照儿童年龄的大小、智力的高低和身体的强弱,分为幼稚、婴儿、乳儿三部。其管理方式:一是集体管理。就是儿童一日的生活如起床、洗脸、吃饭、喝水、入厕、户外活动、课间休息、睡眠等,都由班主任、教师、保育员集体管理。二是分孩子制。就是每个保育员固定带几个孩子,管理儿童的一切事务由保育员全部负责。
2.睡眠:儿童需要足够的睡眠时间。边区保育院规定:乳儿除哺乳和晒太阳外,大都为睡眠时间;两岁左右的儿童睡眠为16小时;3至4岁的儿童睡眠为14时;5至6岁的儿童睡眠为12小时。除冬季外,还增加午睡,时问为2至3小时。
3.饮食:饮食中的营养是儿童发育的基础,营养丰富与否直接影响着儿童身体的发育和对疾病的抵抗。因此,边区所有的保育单位都尽量保证儿童饮食的营养和数量。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要保证儿童的营养是十分困难的,但党中央非常关怀革命的下一代,曾多次指示:在经济困难、物资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应紧缩其它开支,必须保证儿童按标准供给。当时孩子的副食标准与医院伤病员等同。边区各保育院、所安排幼儿的食物有:谷类、奶类、豆类、肉类、蛋类、油类、糖类、蔬菜类、水果类等。此外,还调配花样和提高烹调技术,以便能激发儿童的食欲。同时,还选择儿童易于消化和吸收的食物,在采购、烹调、保管时防止食物中毒。
4.衣服、被褥:边区多数保育单位实行供给制,伙食、衣被由组织供给,其标准较高。
被服对儿童身体的发育和心理,个性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儿童被服的宽窄、太小、厚薄要适度,颜色要随季节、性别、年龄而定,样式要美观、大方,便于儿童穿脱。衣服上绣上名字,以免拉错,衣服经常换洗,衬衣冬季每周换洗一次,夏季每天换洗1次。儿童的衣服定期消毒,被褥一般两月拆洗一次,每周晒1至2次,并经常煮沸消毒。患病孩子特别是患传染病孩子的衣被要单独拆洗,每次均消毒。各保育单位衣被的管理,开始是分班管理,由班长负责;后成立被服管理室或股,由保教科直接领导,统一管理,但日常更换的衣服仍由各班自行管理。
(二)清洁卫生
清洁卫生工作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边区各保育单位在清洁卫生工作上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儿童卫生方面:儿童有自己的手巾、水杯、手帕、牙刷及洗用盆,对这些用具编号或绣名字,以免用错;每周洗头、剪指甲一次,每月理发一次,每晚临睡前洗脚,洗澡次数根据不同季节决定;4岁以上的儿童每天刷牙一至两次;饭前、便后用流水肥皂洗手;每天早晨检查儿童的卫生,儿童的衣服、被褥经常保持清洁整齐;儿童的所有用品必须经常消毒。工作人员卫生方面:对工作人员要求认真执行健康检查的有关规定,在保育单位工作的同志,要衣着整齐,身体清洁,上班穿工作服,在爱清洁、讲卫生方面,应成为儿童的表率。环境卫生方面:保育院防病灭菌的有力措施是在院内开展卫生运动,进行卫生宣传和卫生教育,搞好环境卫生工作,制定清洁大扫除及检查制度,开展卫生竞赛评比活动,对卫生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对不合卫生要求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批评或处罚。此外,还有一定的卫生设备,如有防蝇设备的厨房、食堂、卧室和厕所。卧室内夏天有蚊帐,冬天有取暖设备等。
(三)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是保育院、托儿所卫生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边区各保育单位一贯执行党提出的“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保证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在预防疾病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健康登记制度:为了早期预防和发现疾病,各保育单位均建立了健康登记制度,每日登记儿童的食量、大小便、睡眠、情绪等,并按月测量儿童的身高和体重,检查其五官。以上情况均登记于册,作为卫生科了解和研究儿童健康和发育时的依据。
2.坚持体格检查:儿童入院前要进行体格检查,入托后三个月全身检查一次。眼、耳、口、鼻、皮肤、牙齿等每月检查一次。婴儿每两月测量一次体重,乳儿及体弱的儿童每月测量一次。此外,还坚持每日早晨检查,了解儿童是否有流泪、流鼻涕、精神不好等现象。儿童每次检查后均有详细记录,建立健康卡片,医生和有关方面将记录的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以此来掌握儿童的健康状况,从中摸索出儿童发育的规律。工作人员入院前,也要进行严格的身体检查;入院后,半年或一年大检查一次。
3.建立严格的隔离制度:严格的隔离制度是积极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儿童入院时,前两礼拜应隔离,在此期间,一方面了解儿童的生活习惯或个性,另一方面观察是否有病。隔离两星期后,没有发现异常现象,方可编入班内与其他儿童共同生活。寒暑假满返院时,亦需隔离,在隔离期间,给儿童进行点鼻、嗽口等消毒。星期日家长来院探视时,也要点鼻和嗽口进行消毒,以免家长带来传染病菌。院内发现传染病时,患病儿童与未患病儿童、发病区与未发病区、院内与院外严格隔离。本院工作人员和儿童一律禁止外出,如因工作急需,非外出不可,返院时必须严格消毒,更换衣服。在传染病流行时,谢绝家长探视。边区各保育单位对此工作作得较好,因此,第二保育院有一次身处流行疟疾病传染区,但儿童未被传染,创造了住在疟疾病窝里不得疟疾病的奇迹。
4.口服预防药物和接种疫苗:边区各保育单位认真执行党中央指示的“预防为主”的方针,特别重视对疾病的预防,适时适量的给儿童口服预防药物,注射预防疫苗。当时,虽然边区缺医少药,但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千方百计满足需要。
5.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通过体格锻炼,使儿童机体对外界气温和生活条件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和承受力,加强对疾病的抵抗,从而增强体质,减少疾病。锻炼的方式有:户外阳光照射、温水擦洗皮肤、体育活动等。锻炼原则为循序渐进,坚持一贯,个别照顾,多方配合。在锻炼中,教育儿童遵守纪律,培养他们不惧寒暑、机智、勇敢的意志和性格。
(四)疾病的治疗
边区各保育单位虽然作了大量预防工作,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各种疾病不同程度的在各保育院时有发生。各级领导及保育工作者对危害儿童健康成长的各种疾病非常重视,曾采取多种办法及时治疗。对已经发病的儿童,特别是传染病流行期,各保育单位的工作人员都以战斗的姿态,全力以赴地投入抢救孩子的战斗中去。如延安第二保育院姚淑平精心护理重病垂危的奶亭就是突出的一例。奶亭是一个体弱多病的3岁儿童,一次,他高烧不退,不停地抽搐、拉黑屎、吐黑水(消化道出血),病情非常严重。院部决定送他到医院就诊,派既有工作经验又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保教科副科长姚淑平去护理奶亭。姚淑平一分钟也不离开孩子,困了也不敢打盹,始终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孩子,一有危险,就立即跑去请医生抢救。有一夜奶亭曾憋死七次,每次都是姚淑平用开口器将嘴撬开,用探针给奶亭往外沾痰。医生决定给病儿输血,姚淑平立即要求医生采自己的血。输血后,奶亭的病情还是很危急,在半天内仍憋死过去四次。这时,姚淑平已三天三夜没合眼了,但仍时刻守护在奶亭身旁,精心护理。奶亭在医生耐心的治疗和姚淑平精心护理下,病情逐渐好转。当奶亭病愈出院时,医生才知道姚淑平不是奶亭的妈妈而是保育院的干部。医生十分感动地说:“这个小孩多亏你的精心护理,不然是没救了”。当时,边区严重缺医少药,孩子有了病,除作一般治疗外,就是凭着保育工作者完全彻底和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对病儿耐心细致的加以护理,才得以痊愈。
陕甘宁边区的保育单位在儿童保健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使儿童养成了爱整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保证了儿童们健康成长,对此孩子的家长非常感谢。如奶亭的妈妈来到保育院,看到又胖又壮的奶亭时,她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原来那病弱孩子,她又惊又喜地拉着阿姨的手,激动地说:“谢谢你们,太感谢你们了,真没想到我这个体弱多病的孩子还能活着,而且长得这样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