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五、墙报和黑板报

刘宪曾 刘端棻


    墙报和黑板报是一种有力的教育工具,它是边区各机关、部队、学校、工厂、生产合作社、俱乐部、民教馆、图书馆以及各民众团体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墙报和黑板报一般都设在人口较集中的城镇、村庄和交通要道。主办单位成立编辑委员会,负责征稿、出刊事宜。编委会在群众中建立通讯小组,以便广泛吸收群众的稿件,听取群众的意见,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墙报一般十天或半月出一期,黑板报三、五天一期。
    墙报和黑板报的内容有对政府方针政策的分析评论和贯彻落实情况,有国内外政治军事消息的报道,有生产计划、生产动态、生产技术和经验的介绍,有对群众中模范人物的表扬和对不良倾向的批评,还有医药卫生常识、病虫害防治、反巫神迷信、改造二流子、清洁卫生、拾物招领等等。这些内容及时地反映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板报的形式生动活泼,有谚语、春联、歌词、插图、画像、漫画等;板报的文字简短明确,同时还具有针对性强、报道及时的特点,因此,群众感到亲切,易于接受。边区针对识字人少的实际,每出一期墙报或黑板报,都要指定识字的人组织一次阅读活动,识字组也把读板报作为自己的活动内容。
    在知识分子十分缺乏、报刊杂志极少的情况下,墙报和黑板报对推动边区的经济发展和移风易俗起了很大作用。米脂卧羊中心小学办的“大众黑板报”上登载了一个治羊瘟的药方,为群众采纳使用,曾搭救了100多只病羊的生命。瓦窑堡民教馆在市中山门的十字街口办了一个黑板报,这里就成了瓦市的文化中心。一天,本街卖小杂货的强老汉送来一篇稿子,题目是“见钱不爱的八路军”,赞扬八路军拾金不昧,不收馈赠的好作风。文章在黑板报上登出后,围观的群众赞不绝口。板报上登载的“阎桂芳本事大”一文,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文章介绍了瓦窑堡三乡纺织能手阎桂芳的事迹,在这则新闻中间还贴了一张她的画像。顿时,黑板报的周围挤满了男人和妇女,有不少人对写报的人说:“黑板报上画的那个女人真能行哩!”有不少男人还用这则新闻来教育自己的老婆。于是,阎桂芳的名字传遍了瓦市大街小巷,人人都知道她是个纺织能手。和这则消息作对照的是,登载了公审烟犯畅二珠的新闻。板报扬善揭恶,配合适当。这一期板报挂了3天,看报的人总是挤得密密麻麻的。瓦市的黑板报是当时边区的优秀黑板报之一。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刘宪曾 刘端棻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