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戏曲
戏曲是边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1936年11月23日,经毛泽东亲自发起并命名,由丁玲负责主持的中国文艺协会在陕甘宁边区诞生了。毛泽东在该会的成立大会上讲道:“今天,这个文艺协会的成立,这是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过去我们还有很多同志爱好文艺,但我们没有组织起来,没有专门计划研究,进行工农大众的文艺创作。就是说,过去我们都是干武的。现在,我们不但要武的,我们也要文的了,我们要文武双全。”①柯仲平在《陕甘宁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宣言》中指出:“在这从古未有的大抗战中,改造我们的歌子和戏曲——使我们的一切娱乐活动能够帮助,能够配合我们的抗战才是。”1938年7月,陕甘宁边区第一个职业化戏曲团体——边区民众剧团在延安正式成立,就此开了边区戏曲运动的端倪。继之,云阳陕西省委的七月剧团、关中分区的关中剧团、关中警一旅政治部的八一剧团、陇东剧团、三边分区的三边民众剧团、绥德分区的绥德剧团、延安的边保剧团、延属文工团、抗战剧团、鲁艺平剧团和延安平剧研究院等专业化剧团纷纷成立。这些戏剧团体的建立,吸引来大批艺术人才、知识青年、文艺爱好者和流散在各地民间的旧戏艺人及班社。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关怀下,在民主自由的政治环境里,充分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他们在改造传统戏曲艺术的基础上,创作出许多新鲜活泼、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大众化的新戏曲。诸如:《一条路》、《松花江》,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双投军》、《八千马》、《血溅芦沟桥》、《平型关》、《好男儿》和《中国魂》,歌颂了抗日英雄,鼓舞各族人民备起抗战的勇气;《摩擦鉴》、《关中炮火》、《白毛女》、《穷人恨》和《血泪仇》,揭露了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实行卖国投降政策以及对国统区人民进行黑暗统治的恶行;《兄妹开荒》、《十二把镰刀》、《大家喜欢》、《两块钱》、《近视眼》,描写了边区人民生产自救、踊跃储蓄、支援经济建设的动人事迹;《保卫和平》、《中山狼》、《兄弟会》等戏曲。及时地反映出抗战胜利后,人民群众反对内战、渴望和平的心愿。这些脍炙人口的戏曲作品,与人民大众的思想、生活和革命斗争相结合,反映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得到了人民大众的热烈欢迎。特别是《白毛女》、《血泪仇》等剧,产生了极大的教育效果。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期间,《白毛女》作为向“七大”的献礼,为代表们演出。建国初,该剧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后又改编为电影和各种剧目,在全团各地放映和演出,影响很大。
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从城里走到乡村,走到广大的农民中去,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演出。学校、机关、群众团体的业余剧团,也经常到群众中去演出。这些优秀的戏剧,宣传了党的抗日民族政策,讴歌了抗日民族英雄和边区生产建设的模范,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和残酷剥削,发挥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巨大作用。往往一场戏剧演完以后,群众的斗争热情、或者是生产热情就像干柴遇烈火般地燃烧起来。
①《红色中华报》1936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