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汉字改革的历史概述

刘宪曾 刘端棻


    文字是代表语言的一种文化工具,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而发展、演变的。汉字也不例外。
    汉字从甲骨文算起已有3400至3500年的历史。它在中国人民的悠久文化历史中有过伟大的贡献,对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深广的影响,现在仍然是占中国最大多数人口的汉族共同使用的文字工具。在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汉字曾经是现在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文字工具。
    但是,不得不承认汉字存在着难于学习的严重缺点。汉字源于图画文字,初期极大部分是象形字,后来形声字(谐声字)有了很大发展,占汉字的90%左右,使汉字发展成为意音文字,但人们仍习惯称作表意文字。这种文字制度,字数多,大部分字结构复杂,笔画繁难,再加上汉字字体多次演变,以及古今音读的变化,正如鲁迅所说,汉字“变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不谐声的谐声字”。因此,从形、声、意认识汉字,困难很大,必须一个字一个字死记。汉字对于人民群众的大多数来说,难认、难读、难写、难记,确是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的一个沉重负担。
    中国文字在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很早就有把汉字改得容易学一些的作法,如字体书写的简化。在读音方面,就有用另一同音汉字注音的方法。后来,进一步发展,先后有了“反切”(古代拼音的方法)、“韵摄”和“字母”(三十六字母)等。但这些都是“借字(汉字)表音”,不是字母拼音。而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和写中国话的方法却是明朝末年才有的。1605年来中国的意大利人利马窦(Matteo Ricci),最初用拉丁字母注音汉字;1625年另一个法国传教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还编了一部叫《西儒耳目资》的书。他们是为外国人学汉语汉字找捷径。鸦片战争后,到中国来的外国商人、传教士越来越多,他们为了学汉语和传教,拟定了许多不同的拼音方案,有的影响还很大。
    在外国人用拉丁字母注音并制定了各种拼写方案使用后,中国学者方以智、杨选杞等人都受到了影响,曾开始思考拼音文字的问题。①而中国人创制汉字改革方案则是从1892年卢戆章的《切音新字》(拉丁字母式)开始。
    继《切音新字》之后,也就开始了切音字运动,许多爱国人士也都积极提倡汉字改革,并制定了各种方案,有《传音快字》(蔡锡勇)、《盛世元音》(沈学)、《官话合声字母》(王照)、《江苏新字母》(朱文熊)、《简字全谱》(劳乃宜),等等。从字母的形式上可以大体分为两个流派,其中一派就是主张采取拉丁字母(另一派是主张自造新字)。辛亥革命(1911年)后,读音统一会制订了《注音字母》,科学地规定心声母、介母、韵母、声化韵母等,这是一个伟大的成绩。1926年产生了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制订的国语罗马字,这是从根本上改革汉字的开始。随之,1931年产生了由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等制定的拉丁化新文字。拉丁化新文字和国语罗马字,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中比较完善的两个方案。拉丁化新文字是中国语写法的拉丁化,是改革汉字为拼音文字,是中国文字改革经过四十年的奋斗,继国语罗马字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和新成就。
    ①见罗常培《汉语拼音字母演进史》中引文。方以智说:“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通雅》)杨选杞说:“……予阅未终卷(系《西儒耳目资》——编者注),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声韵同然集纪事》)。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刘宪曾 刘端棻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