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文字教育的萌发
新文字教育运动作为一桩新事,它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够适应新的要求,加上人们的努力,便从荫芽状态成长和发展起来。
1936年8月,教育部在保安(志丹县)时,徐特立派王志匀办了一个新文字扫盲班,学员主要是不识字的红军残疾战士,有21人。扫盲班先教学新文字,后学汉字,办了三个月,便分配了工作。接着,办第三期。
与此同时,红军大学也开设新文字课,特别是第三科。这个科培养连、排级干部,学员文化程度很低,有不少人是文盲。他们学习新文字,不满两个月,一些不识汉字的学员就能用新文字写报告、写墙报;另一些识少部分汉字的学员,在很短时间就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新文字写文件。10月间,该科接到校部电报,限两个月内每个学员学会800个汉字。这是一个艰巨任务,于是就借助新文字注音汉字,圆满地达到了要求。
这是新文字运动萌发时期的两个突出的试验点,证明新文字是简单、易学的文字,是劳动大众学文化的有力武器,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开展新文字扫盲教育起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