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文字扫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937年开始,随着边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新文字扫盲教育逐步走向深入。4月,西北办事处文化教育建设委员会起草了《关于群众的文化教育建设草案》,在“目前的任务及实施的原则”中。提出:“……最基本最易学的新文字应该在最短时期普及到历史上没有参加过文字生活的男女文盲中,但不停止在这一基本的工具上,应该利用这一基本工具,学习汉字,以及学习政治和科学。”①很明确,这是1937年新文字扫盲教育的新任务。
根据新的任务,新文字扫盲教育进一步发展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巩固已取得的成绩,把短期突击和长期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如延安县的一些区、乡,成立了长年的新文字识字组;各区分别举办了几期新文字训练班,培养了一批新文字先锋员;经常开展评比活动,奖励优秀单位和学习优秀者。陕北省举行学生代表学习竞赛会,新文字被列为国语一科的比赛内容;7月间,省上举办了暑假教员训练班,学员120人,开设5门课,以政治和新文字为主课,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小学教员都能胜任新文字教学工作。
二是开辟新的园地。这方面的工作最突出的是:
(一)1937年2月创办的鲁迅师范,它是在原来的新文字扫盲班的基础上成立的,所以非常重视新文字教育。这所学校扩大原来的扫盲班,又招收了红军中一部分不识字的连排级干部、勤杂人员、红军家属及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做过基层工作的干部和医院的护士,先教新文字,再用新文字学汉字,学文化,学政治,学科学。徐特立对这一段的新文字教育作过这样的记述:“我曾在陕甘宁边区施行过(新文字),只要学习300个小时,即可利用新文字学科学及学汉字。新文字又可用来发表一切著述。四方面军来延安时,有许多文盲女子在学看护,既要学汉字,又要学德文字母,我们曾经试验道一部分先学新文字,经过新文字来学德文,比只学德文的学生费时间更少……”这是鲁师重视新文字教育的一方面。
它的另一方面是,鲁师扩大招生,入学学生的文化程度有了提高,但新文字仍列为必修课。学生中还组织有拉丁化先锋队,每星期六晚上,要派队员在演说会上宣传新文字;每星期日,要到小学校里教小学生学新文字;每两星期在校内出一次新文字墙报等。鲁师实施新文字教育在边区中等学校中最早,最突出,也最有影响。
(二)中央机关迁到延安后,延安市新文字教育运动在中央教育部直接领导下,迅速发展起来。到1937年5月,延安市就办有识字班15个,学习人数600多人。当月16日,延安市便成立了新文字促进会。不久,学习组织又有增加,还办了一个高级补习班。为了适应各识字班教学的要求,除统一的新文字课本外,还用新文字出版了一批读物,有《毛主席的谈话》、《今年的选举》、《我们的东北》等通俗读物。其中有一本《五月卅日的故事》,内容分为五个部分:1.再也受不了!2.我们的顾正红被打死了。3.南京路上的血。4.大联合。5.怎样纪念今年的“五卅”?既通俗又有教育意义,很受群众欢迎。
在这段时间里,结合新文字扫盲教育实践,对一些具体问题如正确认识新文字扫盲、新文字与汉字的关系、怎样教学新文字等,展开了研究、讨论,《新中华报》还介绍了“土耳其文字的改革”的史料,以作参考。这些,反映了边区新文字扫盲教育逐步走向深入。
1937年9月,中央教育部又向各级教育部门发出《关于推行新文字的指示信》,指出:“一、要用艰苦的动员工作,争取一切不识字的先来学习新文字;二、现在各机关、学校、文化团体应继续开展新文字运动;三、对于已经学会新文字的人一面利用新文字学汉字,一面利用新文字给以政治文化教育。”②这个指示信就是要求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新文字扫盲教育运动。
9月,正是边区开展的“识字运动月”,把数万册用新文字注音的汉字识字课本,发送到基层单位去,更广泛地推动了用新文字识汉字的扫盲运动。是年冬,边区开展大规模的以实施国防教育为中心的冬学运动,有条件的冬学仍坚持新文字扫盲教育。
从开始到这一年的下半年,边区最初开展的新文字扫盲试验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形势,它在边区虽只有短短一年多的历史,但确有很可观的成绩……。就各地来说,以延安、延长、固临等县和延安市特别发展,成绩最大。部队、工厂、学校、机关里都普遍地创办新文字扫盲班。在最发展的地方确是“新文字的声浪充满了街头巷尾”。为了供应扫盲的需要,在物质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编印出30多种新文字通俗读物,出版有4种新文字报刊——《老百姓报》、《抗战到底》、《新文字联合墙报》、《新文字画报》,其中,以《抗战到底》报经常出版,内容有重要消息、通讯、论文、初级读物等,每期印六、七百份。这些,都受到新文字学习者的欢迎。
①1937年4月29日《新中华报》。
②1937年9月9日《新中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