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动开始之初的工作准备
在边区再次试用新文字扫盲,虽有上一次的初步经验,但在人们的认识上、习惯上和工作上还存在着不少疑点和问题。所以,需要在思想、组织、干部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工作准备。
首先,进行思想理论宣传,动员社会舆论。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论述新民主主义文化时,就提出“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的要求。也就在这年上半年,延安的《中国文化》刊物先后发表了吴玉章的两篇文章:《文学革命与文字革命》、《新文字与新文化运动》、从理论上、认识上为边区开展新文字扫盲教育,向社会做了宣传和舆论动员。其二,成立了延安新文字运动委员会,吴玉章任主任,领导和筹划新文字扫盲试验的工作。其三,成立陕甘宁边区新文字协会。当年10月3日,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新文字协会成立缘起》①,11月7日正式召开了成立大会②。在《缘起》中,分析了中国极广大民众落后于新时代,不识字的文盲占80%以上,最大的原因之一是方块汉字难学,并论述了汉字改革的必要、历史发展和实施道路,强调拉丁化新文字在大众化和消灭文盲上有着绝对有效的意义。目前所要做的“便是利用新文字来教育文盲,使他们在最短期间可以用新文字学习政治与科学,也可以利用新文字去学习汉字”。在边区新文字协会成立大会上,吴玉章在报告中申述了“中国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如果全国满是文盲是建立不起来的”,“要使愚昧无知的中国人变成过去,我们必须扫除文盲,只有用新文字才有可能。”同时,并阐明了边区用新文字扫盲的重要意义和决心,为彻底扫除文盲而斗争。无疑,这也就明确了边区再次开展新文字教育运动的方针、任务和目的。其四,创办新文字教员训练班。从陕公、女大、边区党校、青干校和部分机关单位抽调了70多名学员和干部参加训练班,经过一个半月训练后,下乡作新文字冬学教员。其五,确立新文字的法律地位。在新文字协会成立大会上,边区政府林伯渠主席就郑重宣布:边区政府已在法律上给予新文字合法地位。接着,边区政府于同年12月25日即正式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推行新文字的决定》,规定了三条:“(一)从民国三十年③一月一日起,新文字跟汉字有同样的法律地位,凡是上下行公文、买卖帐目、文书、单据等,用新文字写跟用汉字写一样有效。(二)从民国三十年一月一日起,政府的一切布告、法令,汉字和新文字两种并用。(三)从民国三十年一月一日起,各县给边区政府的公文,用新文字写的,一样有效。”④这样,新文字就在陕甘宁边区受到法律保障,在新文字运动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①②详见本章第四节。
③民国三十年即1941年(全文同)。
④《陕甘宁边区教育》教育方针政策不符(上),第1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