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三、第二年(1941年冬)试验——扩大到全边区范围举办新文字冬学

刘宪曾 刘端棻


    (一)新的发展形势和新的部署
    1940年冬,延安县、市新文字冬学试点取得优异成绩,得到社会上公认,对新文字的看法比前有很大改变。
    在试点的同时和1941年的上半年,其它地方的新文字扫盲教育活动也接踵而起,纷纷办起扫盲学习班、夜校,新文字出版物也日益增多;延安县、市初小一年级,开始了第一年学习新文字、第二年学汉字的试点;边区政府以原新文字教员训练班为基础,成立了新文字干部学校,专门培养新文字教育干部和教员;《SIN WENZ BAO》(新文字报)于是年5月改为铅印出版;边区政府还成立了新文字推行委员会,统一领导和规划边区新文字教育工作。
    更使人鼓舞的,在5月1日西北局公布的《五一施政纲领》中列入推行新文字教育,提出:“继续推行消灭文盲的政策,推广新文字教育。”特别是5月15日出版的《SIN WENZ BAO》,刊有毛泽东的题词:“切实推行,愈广愈好”;朱德的题词:“大家适用的新文字努力推行到全国去”。这些是对当时正在发展的新文字扫盲教育运动的极大支持。
    根据新的发展形势,边区政府作了新的部署,决定1941年冬扩大推行新文字到全边区范围,即在四个分区和九个直属县市:陇东分区、关中分区、三边分区、绥德分区和延安县、延安市、甘泉、富县、延长、延川、固临、安塞、安定,试办新文字冬学(各地的汉字冬学仍继续举办)。
    (二)充分的准备工作
    新文字冬学试行范围扩大,任务也就艰巨得多,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仅教育部门,而且边区的党、政、军、群、新闻、出版及其他有关方面,都要为这一新的任务作出努力。当时的准备工作很多,而以培训教员和加强组织领导为最紧要、最迫切。
    1.举办新文字扫盲教员训练班。1941年6月初,教育厅从新干校抽调高级班学员38名,分别编成12个工作辅导组(延安市由新干校校部辅导,不计在内),迅速下乡办新文字教员训练班。这批学员都是上一年在新文字冬学试点中当过教员的,有一定的经验。这次下乡有两个任务:一是办新文字冬学教员训练班,二是辅导新文字冬学工作。
    当时,四个分区和九个直属县、市共办了13个新文字教员训练班,学员共626人。这些学员全是18岁到30岁的青年,妇女约占10%。他们大都具有初等文化程度,又是农村的积极分子。训练班的教员全由新干校的学员担任。
    训练班课程有新文字、自然常识、怎样教冬学。新文字课每周16小时,占全部课时的58%。学员对新文字学习热情很高,非常刻苦,进步很快。各地训练班于当年10月底前后全部结束,除很少一部分学员不适合作教员外,绝大部分被分回到本地的新文字冬学作扫盲教员。
    2.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在10月中旬,教育厅召开三科长联席会议,专门部署和落实了当年的新文字冬学工作;成立了边区冬学委员会,决定青救会保证60%的乡级干部入学,妇联保证30%的妇女入学,工会保证10%的会员入学;教育厅、青救会、妇联会、总工会、保安司令部五团体,发出《关于办理冬学的联合指示信》。
    特别是11月初,恰在各地新文字冬学刚刚开了学的时候,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开会通过了《追认新文字的法律地位并广泛推行新文字》提案。这个提案的理由论点明确,热情洋溢,很有说服力,原文录下:
    “拉丁化新文字为消灭文盲、启迪民智、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工具。硕学耆老若已逝世之鲁迅先生、马相伯先生、蔡元培先生,边区内若吴玉章、林伯渠、徐特立、董必武、谢宽哉诸前辈,莫不奔走提倡,不遗余力。去岁冬在延安县、延安市冬学中试行教授新文字,上课四十天,于五百余冬学学生中半数以上已能读写,五百人已能表情达意,运用自如,是证明新文字确为扫除文盲之利器而亟应广泛推行。边区政府去年冬曾规定新文字在公私文件上与汉字有同等效力,是项决定应由边区最高民意机关予以追认。”①
    这个提案被通过,不只是追认了新文字的法律地位,而且是极有力的宣传,对于正在全边区开展的新文字冬学运动,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边区28个县、市举办新文字冬学
    在全边区举办新文字冬学经过四、五个月的紧张准备,终于在11月中旬相继开学。因为这么大的范围试办还是第一次,所以各地一般都是按原计划的低指标设校。
    冬学开学后,部分县、市又作了调整,因此,实际举办新文字冬学共238处(部队、工厂、民教馆办的新文字冬学未计入),达到计划指标(254处)的93.7%,其中女冬学23处;在校学生共5712人,其中女生(缺志丹县的统计数字)621人。
    新文字冬学的课程是:新文字、唱歌、卫生、《施政纲领》、边区青年和妇女工作等。新文字是主课,学习以新文字成绩为衡量标准。《新文字课本》统一供给,《SIN WENZ BAO》,《DAGIA KAN》(大家看)作为辅助教材。学生是按文化程度编班,课程进度不完全一样,总的是认、拼、读、写、用,但灵活性较大。由于大部分教员是“新手”,缺乏教学经验,所以要求教员主要把课本讲清楚:一是按课文次序(母音、子音、拼音、词儿、句子、标点、写法规则、应用文……),循序渐进地教学生。二是运用教学方法,如写字、听写、写话、阅读、练习应用、测验等,对学生要求从实际出发,有所区别。学得好的学生多辅导一些,让他们学得多一点;学得差的学生帮助他们能达到最低要求就行,三是采用互帮互教、识字比赛、小先生制、出墙报以及寓学于娱乐之中(如猜谜、击鼓传令……)等方法,推动教学活动。
    各地办学的环境条件确有差异,但教员的积极性很高,责任心很强,教学都十分认真。学生大都是青年,他们迫切要求识字、学文化,接触到新文字后,感到易学、易用,不像学汉字那样困难,所以学习的劲头十足。他们说:“学会新文字,不当睁眼瞎”。
    冬学是一种季节性的突击式的教育运动,学生的散漫性又比较严重,所以冬学里抓好组织管理和校纪非常重要。各冬学教员大都是本地人,对情况熟悉,联系群众密切,在管理上有其方便条件;再加上青救、妇联努力配合,加强管理。因此,各冬学的管理一般都做得比较有秩序,使教学工作进展得顺利。
    辅导工作在这一年的新文字冬学里更显得迫切。训练班结束后,新干校派的学员就成了本地新文字冬学的辅导员。他们对教员很熟悉,也很关心,尽力做好辅导工作。同时,本年11月初边区新文字协会举行了第一届年会②,又向新文字运动提出新的任务,鼓励了辅导员,更加强了新文字冬学的辅导工作,完成扫盲任务。
    (四)成绩和缺点
    这一年的新文字冬学发展快,人数多,具有“广撒种”的特点。经过一个寒冬辛勤耕耘,各地新文字冬学于1942年1月底先后结束。总的说来,全边区新文字冬学办了两个半月到三个月,取得了好成绩,各冬学毕业考试人数,成绩最好的达到50%,最差的占12—15%。与1940年12个县汉字冬学的5926名学生的成绩(其中毕业的为738名,占总数的12%)相比,这一年的新文字冬学成绩要好得多。
    在新文字冬学中,各地都培养出一批土生土长的优秀的新文字扫盲教员和积极分子,也涌现出一大批办得出色的或比较好的冬学。举几个例子:
    1.延安县白家牙冬学,原计划的35名学生,全部入了学。教员教学认真,方法也好,学生学习积极。期中测验,甲班除一个是80分外,其余都是90分以上;乙班有三个不及格,但总评成绩在80分以上。冬学结束考试,甲班平均81分,乙班平均79分。
    2.镇原县原计划办7所新文字冬学,后来办起5所,开学后调整成3所。学习时间不满80天,都取得了好成绩,64名学生毕业了30名。唐家原学生毛遇光没有念过书,在冬学学了60天,居然能用新文字写信、记帐。
    3.延安市的新文字冬学以西区冬学和南区冬学成绩最好:西区冬学参加考试的24人,毕业22人;南区参加考试的28人,毕业15人。成绩在90分以上的才能毕业。
    4.安定县新文字冬学毕业考试的学生538人,毕业了215人,占总数的40%,他们都具备了读写能力。毕业学生人数比上一年汉字冬学增加了两倍。新文字冬学办得好,社会影响也好,从该县销售的新文字书报数量便可看出:共销售《新文字课本》2000余本,《施政纲领》200本,《新文字报》1000余份,《新文字讲话》20余本。这在当时是十分可观的。
    这次新文字冬学试验,能在全边区范围取得好成绩,确非易事。这一年,新文字冬学和汉字冬学仍是并办,从更大的范围证明,新文字扫盲的成绩,是“汉字无论如何所不及的”。
    但是,由于这一年新文字冬学试验地域辽阔,学校分散,各地情况各异,致使发生和存在一些缺点,如:有的冬学物质条件比较差;有的地方动员学生采取强迫命令的方法,重量不重质;有的冬学学生流动性较大;有的冬学教员努为教学,但效果低差等。这些缺点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冬学扫盲成效,确是当年新文字扫盲试验工作中的一个难忘的教训。
    ①《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政策部分(上),第256页。
    ②详见本章第四节。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刘宪曾 刘端棻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