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四、普遍开展勤工俭学、生产自给活动

刘宪曾 刘端棻


    边区的学校是在非常困难的物质条件下创办起来的,学校又非常注重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基于这两个原因,边区各级各类学校都普遍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教育厅直属各中等学校创办之初,校舍等基本建设大都是由师生们自己动手修建的。例如,陇东中学创建时期,师生们就参加了建校劳动,搬运砖石、和泥砌墙、制作桌凳,不仅节约了大量资金,而且缩短了建校时间,其花费不足2000元(法币),费时仅5个多月。各县所属小学,一般也都是师生自己动手泥土台,搭木板代替桌凳,尽量节省开支。除了节流以外,许多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但初期的勤工俭学规模较小,而且大部分学校的经费仅限于农业。
    1939年开始,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对陕甘宁边区进行了军事和经济封锁,先后停发了八路军军饷和边区经费。党中央号召全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以克服困难。从此,边区学校的勤工俭学和生产自给运动大规模地开展起来。1940年,边区教育厅生产自给委员会成立,王志匀为主任,李春霖、刘尚义为委员。教育厅直属学校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第一师范、第二师范、第三师范、陇东中学等。这些学校按在校人数,每人借给资本5元,要求在一年内每人生产15元盈利(即1人半年菜钱);第二类为绥德师范、辅导团、米脂中学、保小等,不借给资本,不给生产任务,自行计划生产,所得收益用作改善本单位人员生活。教育厅指出:生产事业以不妨碍学习工作为原则,不能专靠农业,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手工业、农业、商业等方面发展。例如,边区中学用政府拨来的2000元生产资金,买了生产工具和10条大牛,又开办了商店,还组织学生纺线、打毛衣、烧木炭、挖窑洞、喂猪、养羊。办豆腐房等。到了1943年,学校已经实现了蔬菜全部自给,经费部分自给。陇东中学师生开荒种地、养猪、纺线、卷烟、擀毡、驮脚等,1941年各种生产收入总值13296元。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到后来学校的粮食、蔬菜已完全达到自给,不但不依赖政府供给,而且还能向政府上缴部分收入。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刘宪曾 刘端棻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