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边区的教育行政机构和管理,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的历史时期,逐步健全和完善,在边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41年以后,全边区实行精兵简政,先后进行过三次整编。1941年底开始的第一次整编,精简原有各级政府人员的24%,取得初步成绩。1942年春开始的第二次整编,缩减了区一级机关、人员,逐步实行了合署办公制度。1943年初开始的第三次整编,使边区各厅、处、院的内部机构裁并了1/4,专署及各县府内部机构减少约一半,节省了大量财政开支。这时,边区政府举办的教育事业,除了兼管了一些高等学校外,主要领导中等教育、小学教育和社会教育。具体领导工作由教育厅及各分区、县的教育科来承担。边区教育厅经过几次整编后只有十几人,各分区、县的教育科只有几个人,而区乡一级的只有一个人,担负着十分庞杂繁重的工作,这是很不容易的。
边区的教育事业,是在经费拮据、管理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发展的。但是,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不断摸索和改革,从实际出发,依靠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多方面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较好地解决了教育经费筹措、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保证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