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注重民主和效益管理
为了适应战争环境,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延安干部教育的组织机构与编制一般都小而精,尤其是工作人员以“提高党性,增加知识,力求进步,反对落后”为自我修养的准绳,所以各级教育组织机构办事效率高,群众威信好。这是因为延安干部教育在管理方式上创新,突出了民主与效益管理两大特色。这是边区“干部教育模式”的又一特点。
(一)实行民主管理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学校或训练班生活民主化是延安干部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培养学员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延安干部教育民主管理的主要表现是:
1.保障全体教职工和学员的民主权利。保障学校全体成员的民主权利是实行民主生活的基本前提。学校实行爱国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和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等活动自由。对参加不同党派和有不同信仰的学员以及国民党高级人士的子女,一律平等对待,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爱护,学习上帮助,既不强迫他们改变信仰,也不在生活上歧视。
2.教学民主、思想活跃。延安干部教育中普遍实行教员有讲学、研究问题的自由,学员也有学习、研究问题的自由;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互相争论,互相批评;教学中提倡自由辩论,质疑问难,允许学员对教员的讲授提出批评意见;学员的必修课程虽有规定,但不干涉课外的研读。对于中外各学派、各党派的书籍、杂志、报纸,除宣传反共、反人民的法西斯谬论外,都允许公开阅览,自由研读,不加任何限制。思想上反对一切教条,反对武断和愚昧。对于不同的思想观点,坚持经过自由争论,达到阐明真理,统一认识;极力避免用行政命令手段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即使个别学生中出现了对集体生活有妨碍的缺点与错误,学校也是采用说服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使之认识错误,自行改正。
3.领导作风民主。延安干部学校的各级领导都能以“人民公仆”的身份出现,平易近人,以身作则,埋头实干,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实行民主办学。校长和其他行政领导与教员、公务员、学员,生活上完全一样,吃小米,住窑洞,穿补丁衣服,每月一元左右的津贴。在工作上他们比大家更辛苦,早起、晚睡,两头摸黑;生产劳动中他们是群众的标兵和表率;军事、学习和文体活动中,他们是积极分子和模范。他们没有“架子”,没有“特权”,也没有高人一等的思想,就像徐特立常讲的:“我最怕人家赞颂年高、德高”,“我是不愿接受的”。“位高、年高、德高、学高那是最容易脱离群众,脱离同志,脱离实际的”①。他们遇事善于同群众商量,听取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在学员眼中,他们不像是领导,而像是慈母。如陕公校长成仿吾,学员称他为“妈妈校长”。延安干部学校的这种民主生活,大大地激发了全体师生员工的创造力,造成了一种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把学校变成了温暖、团结的大家庭。毛泽东为抗大题写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准确地概括了各学校这种团结进步、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气象。“大批能干人材的创造,也只有在民主生活中才有可能”②。这就是延安干部学校之所以成为党的干部摇篮的根本原因之一。
4.民主管理的具体做法:一是提倡全体教职工和学员参加学校管理。校务委员会、总务委员会都有师生员工代表成员,对学校的大政方针进行讨论、制定;学校还大量吸收学生干部参加学校的管理工作。尤其是教学中的问题,如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成绩的考核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检查等,均采用大家商量和参与的办法解决。二是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边区的学校在学员管理上,提倡自治精神。各校都有学生自己的组织,如学生会、青救会、同学会以及队、分队、班等,其目的是发扬团结友爱精神,活跃思想与生活,加强自制能力,密切与群众的联系,积极配合学校行政部门完成学习和生产方面的任务。学校尊重学生组织的独立性,经常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吸收学生干部参加学校各种行政会议,对学生组织的活动予以保证。
(二)重视效益管理
延安干部教育是在特殊环境和条件下培养革命干部。为此,在管理活动中特别重视应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1.建立严密的教学组织和实施有效的管理。延安干部学校主要的教学组织是教务处、队、班。为了适应战争环境,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学员编为队、分队、班。队既是教育单位,又是相对独立的生活单位。每队约有学员100人到120人,由队长、副队长、指导员、政治助理员和队学生分会主任等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全队工作。班相当学习小组,每班8人到12人,按文化程度高低搭配编班,每班都编进一两个政治和文化素质较高的学员,以便发挥骨干作用。班长、副班长由学员选举产生,一般都是学习较好、能力较强、工作负责、能团结全班的优秀学员担任。
2.实行科学的教学计划和严格的检查督促制度。制定和执行科学的教学计划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延安各干部学校为了使教学计划更切合学员实际,成为师生共同行动的纲领,在制定教育方针时,他们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办法,通过召开调查会和个别谈话等方式征集学员的意见;然后由教务处牵头,吸收各方代表,组成学习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教学计划的拟订。计划拟订后,再向师生员工传达解释,使每一个干部、教员和学员都深刻了解教学计划的内容和它的重要性,以提高全体工作人员执行教学计划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教学计划确定之后,各学校都建立有严格的会议、汇报、报告、检查和总结制度。学校各级领导通过平时考核、定期测验与听课等方式,及时检查、督促教学计划和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总结经验,纠正缺点,以保证教学工作达到预期的目标。
3.组建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是教育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延安干部教育中的教员严重缺乏,有些学校或训练班创办时只有两三个专职教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发动全体教员边教边学,重视以老带新,抓紧对青年教员的培养和提高。如抗大通过每周一次的“教育准备会”,检查教学中的优缺点,指出改进的方法等,使青年教员受益匪浅。二是组织有教学能力的行政领导任课,各校也互聘教员授课。一些学校还利用延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聘请中央及各部门的领导同志来校授课、作报告或讲演。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张闻天、刘少奇、陈云等中央领导人,都被邀请到高校作过重要报告或讲演。毛泽东在抗战时期发表的许多著名著作如《实践论》、《矛盾论》、《整顿党的作风》等都是在一些学校作的演讲;刘少奇著名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在延安马列学院的演讲。
4.采用别开生面的考试和考查方法。延安干部教育也有考试和考查制度,但主要目的是让学员对已学知识有个温习、整理、综合与提高认识的机会;同时,也检查教学计划是否适合学生情况,教员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虽然有些课程要采用考核的方式,但是不把它们当作主要方式;不主张搞一些形式主义的方法,而是注重实际效果,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用一致。各学校赋予考试以新的意义,创造了新的考试形式,除笔试外,课堂讨论、辩论会、问答晚会、学习笔记、学科展览、集体创作、实习报告等,都是考查学员成绩的途径与方法。以笔试来说,先将测验题目发给学员,允许并发动学员集体讨论,可以交头接耳,也可以携带笔记与翻阅参考书,有时让学员将测验题目带到自习室以更充分的时间去完成。这种测验方法,使学员养成了深入探讨问题的习惯,学会了把握问题的中心和要点,很适合干部教育的特点。
① 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二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96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