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二 对校风建设的影响

栗洪武


    延安干部学校十分重视校风建设,在共性方面,各学校在抓紧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尤其注重政治思想教育和艰苦奋斗作风的培养,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军事化管理;同时,各学校还突出自身的特点,在个性方面,不仅制定了本校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标,而且还有自己的校训和校歌,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如抗大的校风建设体现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特点,陕公的校风则体现了“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特点,延大的校风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统一”、“学与用一致”的基本精神。这种既体现共性、又突出个性的校风建设,使延安干部学校形成了自身的校风文化传统。
    这种校风文化传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高校建设中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其具体实施步骤:
    一是加强对学生和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形成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和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的政治热情。新政权接管高等学校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废除了国民党原来的反动政治课,开设了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并对学校师生进行时事政策教育。1952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明确提出:为了加强和提高学生的系统理论教育,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开设。同年10月,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指出:“进一步在高等学校中建立政治工作制度,以加强政治领导,改进政治思想教育,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建设工作,为全国高等学校的建设事业打下坚强的政治基础。”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各高等学校相继建立起了政治辅导处,院系一级设政治辅导员。1956年,高教部又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考试评分问题的意见》,使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更加完善。可见,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从它在高校教育中所处的地位、课程设置、学时安排,一直到师资培训、组织领导、教学方法和成绩评定等,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同时,还组织高校师生参加各种社会改革运动,如抗美援朝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土改教育等。这些对高校校风建设的作用,是在学校里形成了一种集中统一的政治观点、政治空气和政治热情,有利于激发起广大师生的积极进取和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的精神与实际行动。但是,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当某种政治运动来临之时,如对电影《武训传》的政治批判运动、对胡风问题的处理、“反右”斗争,甚至后来的“文化大革命”运动,首先从高等学校中发起并广泛地波及,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与学术活动,更不利于学术自由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是在一些学校配备老解放区的革命干部参与管理工作,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使党的光荣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学校中发扬光大。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高校的接管、改造中以及后来院校调整过程中,政务院提请中央人民政府陆续任命了一批知名人士为高等学校的校(院)长,其中有一些人是原老解放区高等学校的领导者或从事党的工作的革命干部。他们是:蒋南翔任清华大学校长,吴玉章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成仿吾先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副校长和校长,江隆基任兰州大学校长,刘泽如任西安师范学院院长……他们的教育思想、工作作风以及革命家兼学者风范,对学校的校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点在下文的案例研究中便可窥见一斑。

延安干部教育模式研究/栗洪武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