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四 动员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前线

胡民新 李忠全 阎树声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不仅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也是八路军、新四军的总后方,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经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建设成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边区人民肩负着支援前方和保卫后方的双重任务。当时,边区政府的物力财力都极为有限。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边区人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踊跃参军参战,而且担负各种后勤工作;在物力财力方面(包括畜力、公粮公草、担架运输、借粮、救济募捐以及发行公债等)也作出了贡献。具体来说:
    1、缴纳抗日救国公粮。为保证抗日部队和中央及边区的机关、学校、工厂的粮食供给,边区政府于1937年10月决定向人民征收抗日救国公粮(其政策条例前已述及)并向人民发出布告:说明“人民红军已经开到最前线和日本强盗作战,日本军队已经打到山西北部来了,战争已迫近陕甘宁边区……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候,为了供给抗战需要,争取抗战胜利,本政府接受了边区人民的爱国要求,决定于本年11月开始在各地征收救国公粮,使每一边区人民都拿出一点粮食帮助抗战。”①以后,边区政府每年都征收救国公粮。为此,各县均成立了征粮委员会,以县府第一科(民政)科长为主任,负责此项工作。八年间,边区人民共缴纳救国公粮1014867石。在当时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因为边区的粮食总收获量每年约百万多石,比如1942年总产量为148万石,当年公粮16.5万石,占总产量的11.14%。因此,缴纳救国公粮,这是边区农民对抗战和保卫边区的最大贡献。边区农民在缴纳公粮的过程中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不仅每年都能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而且出现了许多动人的事例。比如1940年收成不好,缴纳公粮任务比上年增加近1倍,9万石公粮按时完成;1941年公粮增加到20万石,农民的负担更重,但他们宁可自己勒紧腰带,也要完成上缴公粮的任务,支援抗日前线。当时曾出现了延安市中区缴纳爱国公粮等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得到毛泽东的赞扬。
    2、动员人力畜力支前。在抗战中,边区抗战部队、机关学校、粮食物资的运送、伤病员的转移和军事工程的修筑,几乎都要靠人力和畜力。要保证前方的战争需要就必须向后方群众动员人力和畜力以及时供给军需。为此,边区党委和政府曾多次发出动员壮丁、牲口的指示、命令及条例,作为抗战动员的法规。
    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地瘠民贫,经济上还处于半自给自足状态。在抗战时期,由于党的领导及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边区人民对于抗战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当时,边区政府根据前后方的需要动员人力和畜力,总的可分为参战动员和后方勤务两种情况。
    参战动员是指直接支援前线的人力畜力的动员。这是在边区军事形势紧张或已发生战争的情况下进行的。
    如1937年11月,日军进攻晋南。为支援前方的八路军作战,边区政府向东部沿河各县发出紧急动员令,于7天之内就动员了万余匹牲口到山西帮助运输军用物资。1938年至1939年间,日军从黄河东岸曾多次向边区发动进攻。在此期间,边区政府除动员接近战区的群众努力支援前线外,还先后动员了数以千计的民工,走上前线配合军队作战。战争开始时,延长、延川、固临三县在数天内即有4000多民工和1000多牲口去前线将近60万斤胜利品运回后方。
    1938年11月至12月,为了修筑作战工事,曾经动员整团整营的自卫军前来修筑工事。在寒冷的冬天,参加了近十天的劳动。在前线的民工,抬担架,搞运输,配合军队作战都很努力,直到敌人退走才返回,无一人逃避。敌人入侵府谷时,因为八路军和保安队都开赴前线作战,当地自卫军便担任警戒,维持地方治安,并组织游击小组配合军队作战。神府的担架队还过河到百里之外的山西某地把友军的许多伤员抬回后方。住神府贺家川的八路军120师后方医院由于人员不够,每天有十几位群众自动去帮助挑水、做饭、搬运,还有许多妇女组织了洗衣队,缝衣队,替伤员洗衣补衣。延水关的水上工人组织了“水手队”,在战事紧张时昼夜不停地为军队运送,并自动在河边搞好工事。边区群众积极支前是经常性的,不仅在抗战开始,即使在抗战处于相持阶段时,由于敌人的蚕食扫荡,为保卫河防,1942年吴堡县动员补修河防工事的民工71844个工,2439匹毛驴,给359旅代纺棉线7200斤,做军鞋1300双。
    关于后方勤务,包括公粮公草公盐、担架运输、军事工程的修筑、修路架桥、站岗放哨、查路条、为抗属代耕等。它对人力畜力的需要是经常的,各地年年都有动员任务。抗战八年间,各种后方勤务动员数字难以统计,这里仅列举其中几年的例子,足以说明情况。1941年《全边区人民各项动员负担统计表》中记载:全边区每个劳动力每年平均承担的任务有:跟牲口经常40天(运盐15天在外);自卫军训练开会、放哨30~35天;担架运输修筑零星15~20天;优待代耕担水砍柴15~20天,合计100~115天。每个畜力(能驮)全年负担65~75天②。又据1941年1月12日边区抗战动员委员会24县统计:1940年运输动员牛14866头,驴91448头,马827头,骡子385头,骆驼1639头。1942年,修工事修路及担架运输动员人力306377个工,运送军需品及伤病员动员畜力260128个工;1943年,动员人力227422个工,动员畜力155429个工。这里要说明一点,全边区共有劳动力349732人,而上述两年动员的人力作工为533799个,可见其数量之大。此外,林伯渠主席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中说:“根据各县前前后后的调查统计,脱离生产直接参加前后方抗战工作的,约2万户左右,其中多数在抗战部队中充当指战员,部分参加其他抗战工作。……政府便发动农民组织代耕队代替抗属耕种,曾颁布了义务耕田队的组织条例,明文规定,边区农民均须加入,无报酬的耕种抗属土地。我举固临、神府为例,固临代耕了59963亩,神府代耕了10028亩。这种代耕工作究需怎样大的人力呢?据安定南区部分乡的调查,在1450垧(一垧等于3亩)抗属土地,只有425个农民代耕。平均每个农民须要耕种3垧半,而每垧地须要9个人工和4个半牛工才能种好。这样看来,平均每个农民每年至少须有一个月的义务劳动去做优待工作,并且有的还要代耕牛及耕具,这不能不是边区人民一宗对抗战的巨大贡献,也是各级政府一项巨大的组织动员工作。”③
    3、动员募捐、慰劳前方战士。为了提高前方战士的抗战热情,同时扩大后方群众的参战运动,边区政府曾多次发出号召,动员后方人民开展抗日募捐运动,并经常组织慰劳队、宣传队、战地服务团等去前方慰劳指战员。每次号召都得到了人民的热烈响应,并收到了很大的成绩。
    抗战爆发后不久,1937年8月12日,丁玲等人在延安发起成立了“西北战地服务团”,丁玲任主任,吴奚如为副主任,成员有男女青年40余人,其中包括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该团经过准备之后离开延安开赴华北抗战前线,一路行进,一路演出精彩的文艺节目,积极宣传动员抗战,深受前方战士欢迎。15日,延安市各界召开欢送会时,毛泽东到会祝贺,并讲话说:战地服务是一件大工作,战地服务团的同志要用自己的笔、口来与日本侵略者战斗。该团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在前方服务一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八路军出师抗战后,115师在晋北平型关首战告捷,边区人民抗战的信心大为增强,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1937年10月20日,边区政府响应朱德总司令号召,决定募捐6万双毛袜、手套慰劳八路军。此项任务要求一个月内完成。结果,在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动员下,不但提前完成,而且数量达到10万双,很快送到了前方。在这次募捐运动中,有一位妇女做了7双毛袜和手套;延安南区有一个14岁的青年,上山砍了一担柴,背到城里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一双毛袜捐献。在他的影响下,该乡10天内超额完成了募捐任务。1937年11月,延安市通电慰问八路军,捐手套3000双,支援前方。
    1938年,边区政府又动员后方人民和前方战士,募捐毛袜手套6万双。其中延安市民众于20天内共捐款806元,毛手套161双,毛裤100条支援前方。同年边区总工会为慰劳前方战士还发起“一分钱”的募捐活动,由于得到边区人民的热烈拥护,共捐献600多元。
    1939年9月7日,为救济晋察冀边区灾难民暨慰劳八路军、新四军,陕甘宁边区地方部队、边区党委、边区政府、边区抗敌后援会共同发起募捐运动。募捐分两类:救济晋察冀边区灾难民者限于现金;慰劳八路军、新四军及地方部队者除现金外,主要为衣物食品。此次募捐限期一月,预定募捐数为5万元,结果同样提前超额完成。同年11月,延安市商民德义合、德盛通等26家,为八路军捐助大洋690余元支援前线。
    1940年9月30日,边区政府、边区党委、八路军留守处、边区抗敌后援会联合发出《为八路军募捐40万寒衣代金致各级党政军民的信》,指出:“现在全国各地都在为前方战士进行寒衣募捐运动,我们边区的人民其应该如此,并要做全国寒衣募捐运动的模范。因此,我们发起一个寒衣募捐。”这次募捐寒衣代金计划任务40万元(以每套棉衣30元计算,约1300套),限11月底完成。募捐办法规定:主要是向城市商人及绅富募集,今年不再征收营业税;要在各地作广泛宣传动员工作,采用座谈会及其它方式推动地方进步人士踊跃捐助以影响其他富有者;捐款在500元以上者,由边区政府给以奖章,2000元以上者由八路军总司令部给以奖章;募捐事项由当地政府、议会、党委、党部、驻军、民众团体、地方绅士组成寒衣代金委员会办理④。在这次募捐运动中,各县由主要领导干部和商会会长担任募捐委员会主任,并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均按时完成。延安县工作甚佳,本应规定完成1万元,结果完成了12629元,受到边区政府嘉奖。安定县在10天内超额完成任务,原计划1万元,实际完成1.3万元。在募捐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商人都十分踊跃。如有的动员大会上,农民出来说:“你们要多出才行,几年来农民出粮,你们赚了钱却没有负担。”商人的回答是:“不会使你们失望!没有八路军我们能好好做生意吗?”延安市商会动员商人完成3000套寒衣代金(每套计30元),合计9万元,其中500元以上者44人,2000元以上者9人,均受到政府和总司令部的奖章。边区总共募捐寒衣代金42.77万元,超额完成了预定的任务。
    ①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5月出版,第18页。
    ②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4辑,档案出版杜1988年2月出版,第155页。
    ③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5月出版,第123~124页。
    ④  《新中华报》1940年10月13日。


陕甘宁边区民政工作史/胡民新 李忠全 阎树声编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