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三 动员参军参战和归队

胡民新 李忠全 阎树声

    
    为了保卫边区,必须增强部队的实力,否则要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是不可能的。因此,动员广大青壮年参军参战,就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动员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边区党和政府先后曾多次发出参军参战动员的指示和命令,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参军运动。
    1946年9月19日,边区政府曾发出为《增加自卫力量补充地方部队保卫秋收及拥军节约》的指示信,指出:“为了充实边区地方部队的力量,特决定补充战士6200人。计绥德分区2000人,延属分区1500人,陇东分区1500人,三边分区1200人,关中分区数目自定。补充办法,对复员在乡和应该归队的战士,除老弱残废外,一律动员上队。同时在各地基干自卫军及民兵中抽组地方部队。这项工作,务须于11月底以前完成。但动员时,又须慎重从事,力避强迫。各地可依具体情况,研究具体办法,深入宣传解释,激发群众武装起来保卫家乡的热情。”①随后,在自卫战争开始以后,1947年5月27日,边区政府又发出《参军动员令》指出:“为了彻底消灭胡宗南,收复延安和一切失地,并进而解放大西北,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立即扩大西北人民解放军的力量。为此,本府决定:自今年6月至9月四个月中,在边区动员26000人参军。同志们!同胞们!在今天这样紧要的关头,参军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光荣任务,是我们为被难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们报仇雪恨的最好机会,也是保卫自己家庭、生命、牛羊、土地的首要办法。”《动员令》还指出:这一次的参军运动,一定要在全边区造成普遍热潮,“各级政府必须十分认真领导这一工作,各级干部中,凡属身体强壮,适合军队工作而又能离开地方工作者,均以身作则踊跃参军。全边区的人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要高度发扬英雄气概,鼓起参军拥军的热情,将咱们边区最优秀、最坚强的青年、壮年(一般的以年龄在17岁至30岁,身体强壮者为标准,干部参军年龄不限)动员到游击队中去,到地方兵团中去,到野战兵团中去,但不应让一个地痞流氓土匪及反革命分子混进人民解放军的光荣行列。”②这次动员参军的条件有所改变,放宽了年龄,包括干部在内。
    这次动员令是在西北战场三战三捷胜利之后发出的,歼灭敌军主力三个旅,极大地鼓舞了边区人民的志气,各地民兵均普遍组织起来踊跃斗争,保卫家乡,使狂妄无比的贼军凶焰顿挫,士气日衰,以致边区战局和全国战局迅速改观。
    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边区人民,积极拥护动员令,使参军任务顺利完成。在参军动员中,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开展民主讨论,号召党员、干部带头,切实做好优待工作,组织慰劳欢送。因此,出现了父子参军,兄弟争先,母亲送儿,妻子送郎的生动事例。在这次参军运动中,带头参军的劳动英雄吴满有、刘玉厚、杨步浩等;民兵英雄石秀山、王瑞臣、高善祥、田启元、以及已光荣牺牲的孙立生等游击队员;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有安塞县长贺兴旺、志丹县长赵玉文、固临县长冯德厚,三边专署政务秘书仇克嶷、科长杨存富等人。这些人的参军对当地干部和群众的鼓舞以及新兵的教育训练均起到很大作用。
    整个解放战争时期,边区政府动员参军的青壮年共25353人。据1948年10月统计:从1947年3月起,至1948年10月,直接参加主力部队的19016人;由地方武装转为主力部队的有16058人。当时地方部队总数为18495人,其中新扩的为6780人。又据1948年12月边区兵源问题调查报告称:边区解放战争时期以来共有50705人参军参政。
    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巩固部队,动员逃跑和逾假不归的战士回到部队,边区政府同样认真开展了归队运动。此项工作,1948年春就开始进行。西府战役后,部队又遇休整,各部队纷纷派出人员到各地动员归队,5月29日,民政厅召开归队工作会议,杨明轩副主席到会作了指示。为加强归队工作的组织领导,会议决定组织边区归队工作委员会,推选王子宜、曹力如、张经武、范子文、谭生彬、李景林6人为委员,王子宜为召集人。其任务是督促、检查各分区、县的归队工作。
    在此之前,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48年6月25日发出《关于开展归队运动的指示》,指出:“由于各地在动员时思想说服、政治教育、家庭困难的认真合理解决等工作做得不够,以致不断发生逃亡和久假不归的现象,严重地影响部队的继续扩大和巩固。为此决定开展归队运动,在七、八两月内,动员所有去年参军后逃跑或久假不归的战士和干部一律归队,并限各县于七月底全部集中,由专署转送分区司令部集训后分送各部队(绥德分区8月10日前集中)。”③为及时完成这一紧急任务,指示信还明确提出了归队工作的三点办法。
    为落实归队运动的指示,边区各专署也发了指示,县市普遍召开三级干部会议进行动员布置,抽调干部下乡开展工作。边区政府民政厅处在战争流动之中,也派人到延属分区5县检查帮助试办总结经验。当时,县上成立了归队委员会,乡上重新建立了优待委员会(负责搞归队),村上普遍建立了优待或归队小组。由于各级领导重视,这次归队工作很快便收到了明显效果。如绥德、延属、三边、陇东四个分区在六、七、八三个月内就有2466名战士归队。
    1948年9月28日,西北局又发出《关于三个月来归队运动的检查及今后继续完成归队工作的指示》,指出:自西北局6月中旬发出归队指示以来,经过三个多月的工作,已动员两千余名逃亡或逾假不归的战士光荣归队。但归队运动尚未开展的地区(如关中分区),应抓紧检查,迅速开展;已完成半数任务的地区,要继续进行归队动员,并指出各县均须于12月底全部完成,任务完成后将归队转为经常工作。民政厅又向边区各机关学校发出《调查逃跑战士》的通知,要求各机关学校对未经正式手续自行收容或雇用之事务人员逐个进行登记,并转交各县负责审查;对发现应归队之战士或干部要动员其归队,同时介绍到民政厅处理。此后,归队工作又前进了一步,据1949年2月11日统计,1948年归队中,绥德、延属、三边、陇东分区又有981名战士归队。上述四个分区逃跑或逾假不归战士总数为7618人,6月至10月归队总数为3447人,占54.8%。随后又有一部分战士归队。
    ①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0辑,档案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第250~251页。
    ②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1辑,档案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第163页。
    ③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2辑,档案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第134页。

陕甘宁边区民政工作史/胡民新 李忠全 阎树声编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