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章 抗日战争后期边区的农业(下)/第二节 边区的推广植棉/三

黄正林


    三、棉花种植与农村经济结构变迁
    抗战时期,边区推广植棉不仅提高了棉花的自给率,而且促使了边区经济社会的变迁。首先,棉花种植引起了边区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抗战前边区农业的种植结构以单一的粮食作物为主,抗战期间随着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边区农业以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的结构有所改变,特别是棉花的种植改变了原来的种植结构。1939年至1945年边区棉花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42年超过了耕地面积的1%,1945年接近2.5%。①一些地区的棉花在本地区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绥德分区和延属分区的延川、延长和固临以种植棉花为主,这些都反映出边区推广植棉引起了农业种植结构在发生变化。这种种植结构的变化,对边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在当时改变了边区农民的生活状况,而且也为陕北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其次,推广植棉引起了边区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由于20世纪20至30年代,边区的传统手工业遭到破坏,到抗战前夕,边区的社会经济结构成为单一的农业经济。抗战时期随着植棉的广泛种植,使边区的家庭纺织业异军突起,手工业生产在农村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有传统纺织业基础的一些地区,如绥德、延长、延川、固临等地区,这些地方的家庭纺织业与合作社、永昌公司和公营纺织厂有了紧密的联系,或者从企业中领取棉花纺成线后再交给企业领取工资,或者把自己纺成的纱卖给企业,也就是说,农民的家庭纺织业与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了。通过这种联系,促使农村工业、商业的兴起。在临近延川、延长的乌阳区有三分之一的妇女从事家庭纺织业,她们“完全以家庭为单位,自己买花(或种棉花),自己纺织,自己穿用,剩余部分在本乡本村或邻近集市出卖。”②纺织业在农民的家庭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如绥德分区“地少人多,大部分农户单靠农业生产不能完全解决粮食问题,必须依靠纺织生产的收入,交换粮食,解决穿衣及补充其它生产的不足。”③如绥德县崔家湾铁茹坪有49户农民从事纺织,其中24户出售布匹;该县枣林坪福乐村45户全部从事纺织,产品的三分之二出售;农民韩玉英的全家总收入中,农业收入占48.79%,纺织收入占51.21%。④这些都说明,由于推广植棉,促使家庭棉纺织业的兴起,从而使边区农村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①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手工业》,《天水师范学院报》2003年第4期。
    ②《陕甘宁边区民间纺织业》1945年1月,《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561页。
    ③《陕甘宁边区民间纺织业》1945年1月,《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554页。
    ④《陕甘宁边区民间纺织业》1945年1月,《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555页。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