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十二章 制定外交策略开展外交活动 一、对外交往机构的形成和发展

申沛昌 任学岭主编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中国革命的全局出发,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了相应的对外交往策略,同时以灵活、务实的态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对外交往活动,加强同国内外社会的联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对外交往新局面,赢得了国内外社会的普遍关注,更为中共从延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一、对外交往机构的形成和发展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长征到达陕北。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在陕甘宁晋苏区设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博古任主席。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于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议。会后,中共中央加强了对外工作,于1936年1月26日,西北办事处决定下设外交部,由博古任外交部长,伍修权任秘书长兼交际处处长。中共中央西征到达陕北保安(今志丹县)以后,成立了联络局,李克农任局长,负责部分对外交往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取消了外交部,对外工作均由边区政府执行委员会下辖的秘书处直接领导。此后,中共日益重视对外交往工作。1938年3月7日,边区政府专设招待科,胡金魁任科长,专管中外来宾的接待工作。同年4月15日改招待科为交际科,金城任科长。1939年又改交际科为交际处,金城任处长,下设:联络科,石锋任科长;招待科,金耐任科长;总务科,杜维任科长。并设有15孔窑洞、35间平房、礼堂和餐厅的招待所。交际处成为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办理对外交往日常事务的专门机关。从1941年12月到1944年10月交际处划归边区政府办公厅直接领导。在此期间,交际处处长为金城,副处长为王文良、周子健,交际处下辖秘书科、一科(联络)、二科(招待)。为了加强外事工作,1944年10月7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任命杨尚昆为中央军委外事组组长(对外身份是“军委秘书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处长,王世英、金城为副处长。主要成员有:柯伯年、陈家康、黄华、凌青等,还有马海德。
  抗战胜利后,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中央设立南京局,下设外交事务委员会,由周恩来兼任书记,廖承志、王炳南任副书记。外事委员会设有秘书、研究、新闻和联络4处,章文晋、乔冠华、龚澎、陈家康分任各处处长。该时,王炳南和陈家康分别还是中共代表团南京发言人和上海发言人。内战全面爆发后,撤离延安至晋西北临县三交镇,中央正式设立叶剑英、王炳南分任正、副主任的中央外事组。该组下辖研究、新闻和编译3处,由柯伯年、董越千、徐永煐分任处长。中央外事组以后囊括了从北平(军调部)、南京(南京局外事委员会)、上海(中共驻沪办事处)等地撤回的外事精英人物。这实际上是为新中国储备外交干部的“人才库”,形成新生共和国外交部的“雏形”。1948年4月,中央外事组随中央机关迁至西柏坡,主任改由周恩来兼任。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简史/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延安大学陕北文化研究院,延安大学中共党史研究院编;申沛昌,任学岭主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