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边区的地理、气候和行政区划
陕甘宁边区横跨西北三省,包括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宁夏的东南部。北起长城沿线的府谷,跨越三边,到达盐池;南迄淳化和旬邑;西至固原和预旺;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其大部古属禹贡雍州境域;秦为上郡和北地郡的一部分;唐宋至明清大部分地方归属延州或延安府;辛亥革命后,归陕西北部榆林道管辖。
边区地处黄土高原的中北部。北面和鄂尔多斯沙漠相连,南面伸展到渭河流域边缘,西面紧接甘宁高原和六盘山麓,东临黄河峡谷。地势是一个西北高而南面和北面低的倾斜面。平均海拔1000余米。延长一带为800米,延安平均为900米,陇东地区平均1500米,三边的白于山2400米。由于积年雨水冲刷,形成了为无数弯乱的沟壑所切割的“塬地”和山与山之间的“川地”。
边区东临黄河,境内主要河流有无定河、大理河(无定河支流)、洛河、葫芦河(洛河支流)、延水、环水(即马连河)、秀延河等。除黄河外皆不通舟楫。长度以无定河为最,发源于白于山,逶迤250公里。
边区属大陆性、高原性气候。来自海洋的季风受秦岭阻挡,到这里已很弱,而西北风则势甚猛。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全年无霜期约5个月,三边一带无霜期更短,生长期长的农作物不宜种植。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仍,有“十年九灾”之说。一遇干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长城内外,沙浪滔滔。由于植被破坏严重,一遇雨量稍大,又泛滥成灾,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据估计,黄河60%的泥沙由这里流入①。
边区的行政区划,抗日战争时期以1937年年底时最大。1937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33次会议确定陕甘宁边区管辖18个县,即陕西的肤施(延安)、甘泉、富县、延长、延川、安塞、安定、保安、定边、靖边、淳化、栒邑、神府,甘肃的正宁、宁县、庆阳、合水,宁夏的盐池。12月,中共又与国民政府谈判商定,边区区域再增加清涧、米脂、绥德、吴堡、佳县等5个县。不久,由蒋介石指定,国民政府再划宁夏的豫旺和甘肃的镇原、环县等3个县为八路军募补区。后因国民政府军的侵占,区域略有缩小。1944年年底,边区政府秘书处就边区的幅员作出说明并对外公布:边区辖延属、绥德、关中、陇东、三边等5个分区,共31个县(市)、214个区、1254个乡,面积为98960平方公里。②
① 星光、张扬:《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稿》,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② 李顺民等:《陕甘宁边区行政区划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4、68页。